古文中 学者散逸 逊于扰扰之中 犹志道不倦的意思

古文中 学者散逸 逊于扰扰之中 犹志道不倦的意思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3-09-13 14:12:31

古文中 学者散逸 逊于扰扰之中 犹志道不倦的意思

意思是不久太行山以东地区发生盗贼侵扰之事,求学的学生们都流散(到其他地方去了)。乐逊在纷乱之中,仍然有志于道,孜孜不倦地学习。

【注释】

1、寻:不久。《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寻遣丞请还。”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清张廷玉《明史》:“寻移刑部。”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帝寻被执。”

2、山东:称太行山以东地区。

(1)山的东坡。参见“山西”。

(2)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战国策·赵策二》:“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南朝宋鲍照《数诗》:“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唐章碣《焚书坑》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三国演义》第4回:“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

(3)称太行山以东地区。《史记·晋世家》:“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唐杜甫《洗兵行》:“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仇兆鳌注:“山东,河北也。安禄山反,先陷河北诸郡。”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新旧五代史三》:“《义儿李存孝传》:晋已得泽潞,岁出山东,与孟方立争邢、洛、磁。《死事·张源德传》:晋已先下全燕,而镇、定皆附于晋,自河以北、山以东皆归晋。此‘山东’谓太行山之东,即以河北为山东也。”

(4)汉时称古齐鲁地区。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山东》:“汉时亦有称齐鲁为山东者,如《酷吏传》:‘御史大夫宏曰:臣居山东,为小吏时,宁成为济南都尉。’《儒林传》:‘伏生教齐鲁之间,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则齐鲁之号‘山东’,非无因矣。”

(5)省名。因在太行山以东,故称。唐属河南河北道,宋属京东路,金改京东路为山东路,明置山东布政使司,清至今相沿称山东省。

3、寇乱:侵扰。

(1)外患与内乱。《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恤礼哀寇乱。”郑玄注:“兵作于外为寇,作于内为乱。”《墨子·非乐上》:“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汉书·天文志》:“寇乱在其野者亡地,以战不胜。”

(2)侵扰。《后汉书·应奉传》:“延熹中,武陵蛮复寇乱荆州。”《周书·王勇传》:“魏永安中,万俟丑奴等寇乱关、陇,勇占募随军讨之。”

4、学者: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

(1)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唐薛存诚《太学创置石经》诗:“儒林道益广,学者心弥锐。”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荥阳吕公教学者读书,须要字字分明。”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学者当知所尚,不可视两刻为寻常而忽之耳。”

(2)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庄子·刻意》:“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己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成玄英疏:“斯乃子夏之在西河,宣尼之居洙泗,或游行而议论,或安居而讲说,盖是学人之所好。”《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旧五代史·晋书·史匡翰传》:“尤好《春秋左氏传》,每视政之暇,延学者讲说,躬自执卷受业焉。”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昨日在几案之上,又见他几首新诗,竟是一个大文人真学者。”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研究文章的历史或理论的,是文学家,是学者。”

附注:“学者”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大部分时候是指“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如果做这样理解确实不合适再做“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来理解。现代汉语中则只有后一意义了。

5、散逸:流散。

(1)流散。汉蔡邕《玄文先生李休碑》:“自战国及汉,名臣继踵,支胄散逸。”《文选·潘岳〈西征赋〉》:“街里萧条,邑居散逸。”吕延济注:“散逸,无人也。”《北史·儒林传下·乐逊》:“寻而山东寇乱,学者散逸。”

(2)散失。《南史·徐勉传》:“及文宪薨,遗文散逸。”宋曾巩《请改官制前预令诸司次比整齐架阁版籍等事札子》:“其于督察漏略,检防散逸弥纶之体,不可不早有饬戒。”郑振铎《海燕·蝴蝶的文学三》:“这些剧本现在都已散逸,所可见到的只有《今古奇观》第二十回《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一篇东西。”

(3)闲散隐逸。《梁书·忠壮世子方等传》:“少聪敏,有俊才,善骑射,尤长巧思。性爱林泉,特好散逸。”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李建勋》:“年已八十,志尚散逸,多从仙侣参究玄门。”清吴敏树《宽乐庐记》:“然彼时以为建林虽性通少滞,亦会其身之所遇,便自散逸而然耳。”

(4)犹飘逸。唐王贞白《洗竹》诗:“锦箨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馔称清虚。”

6、扰扰:

(1)形容纷乱的样子;烦乱的样子。《国语·晋语六》:“唯有诸侯,故扰扰焉。凡诸侯,难之本也。”《列子·周穆王》:“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唐武元衡《南徐别业早春有怀》诗:“生涯扰扰竟何成,自爱深居隐姓名。”唐杜牧《阿房宫赋》:“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宋苏轼《荆州》诗之四:“百年豪杰尽,扰扰见鱼鰕。”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幂似的。”

7、志道:有志于道。

(1)有志于道。语出《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汉武内传》:“若其志道,将以身投饿虎,忘躯破灭,蹈火履水,固于一志,必无忧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鲍丘水》:“施主虑阙道业,故崇斯构,是以志道者多栖托焉。”

(2)把道理记在心里。志,通“识”。《国语·晋语三》:“志道者勿忘,将及矣!”韦昭注:“志,识也。及,至也。勿忘此占,言祸将至也。”

8、不倦:不厌倦;不劳累。《左传·昭公十三年》:“施舍不倦,求善不厌。”唐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其行道为学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清徐士銮《宋艳·驳辨》:“公放傲其间,不复有荣念,对客则终日清谈不倦。”陈毅《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自学浑不倦,诲人何其勤。”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