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
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
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来源:-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