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白读书】《平凡的世界》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先生的长篇著作,曾在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孙少平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出身贫寒,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可尽管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依然坚持读完了高中,并且坚信一定要走出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最终他也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身份的转变。
关于主人公孙少平,以下从三个方面做下简析。
01 关于读书:出身贫寒,在食不果腹的年代,是咬牙坚持读书,打开了他对世界的无限认知
老话说:人穷志不穷。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向。
孙少平,出生在一个烂包家庭,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是常有的事。
但尽管如此,深知唯有知识方可改变命运的父亲和哥哥还是勒紧裤腰带,坚持让他读完高中。
愈是无法轻易得到的,人才会愈加珍惜。孙少平同样知道机会的来之不易,在饥饿和自卑中坚持把高中读完了。
在七八十年代的高中,因为经常要参加所谓的“运动”,而孙少平对这些显然没有任何兴趣,他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在读书上,通过这段时期的读书,他了解到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以及人生的多种可能性。
也是在这段时间,田晓霞走入了他的生活。田晓霞出身干部家庭,活泼开朗,落落大方,在家庭的影响下,她读了大量的书,知识面宽阔,对政治经济等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她的出现,一下子为孙少平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同时她也欣赏少平作为农村青年身上不一样的气质,为此她经常将父亲大量的书报借给少平读,并鼓励他勇敢活出自我。
如果说高中生活打开了孙少平对世界的向往,那么田晓霞无疑是他精神世界升华的催化剂。
孙少平最后竭力离开农村,实现阶层跨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读书打开了他认识世界的大门。所以他能够在本可以选择“安定”生活时却果断予以弃之,并坚持一定要到外面试一试,闯一闯。
张维屏说:
读书何所求? 将以通事理 。
读书彻底打开了一个贫苦出身孩子看世界的大门,读书给了贫苦出身孩子走出“井底”的勇气和信心,也是读书改变了他继承父辈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02 关于爱情:每一段感情抉择的背后,都体现了他日渐成熟的心态
初入高中时,孙少平喜欢的是同样家境贫寒却长相俊俏的同学郝红梅。
郝红梅家被划为“地主成分”,饥饿、贫困和年轻敏感的自尊心让他们的心逐渐靠拢,对彼此心生怜悯,产生好感。
然而,青春时期朦胧的好感,还没开始,就已经夭折。
郝红梅通过侧面了解到孙少平同样烂包的家庭后果断放弃,转身走入家庭条件上等的班长顾养民的世界。贫穷让她少了那个年龄段该有的青春气息,多了一些更世俗和功力的心机…
这段感情中,孙少平无疑是被动的,贫穷不仅让他吃不饱饭,更要命的是它反复吞噬自己那仅有的一点剩余自尊。
有一话说,失去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获得。
干部子女田晓霞与郝红梅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在家庭的熏陶下,田晓霞读了大量的书,她独立、自尊,凡事有自己的主见。
孙少平从她的身上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而这也正是孙少平所欠缺的。
而后,在晓霞的鼓励和带动下,孙少平读了大量的书报,视野渐渐打开,也慢慢开始摆脱敏感自卑的心理,至少他终于有勇气面对和晓霞的美好爱情。
可是,好景不长,就在他们的“杜梨树之约”即将到来之际,田晓霞却因一场洪水在救人过程中英勇牺牲…
田晓霞的离去,某种程度,彻底改变了他的爱情观和人生观。所以在同样优秀的大学生金秀向他主动表白时,他果断予以拒绝。
有人说孙少平奋斗一辈子,最终却与师傅的遗孀惠英走在一起,对此深感可惜。
其实这样的结果,虽然可惜但并不意外,如果说晓霞没有去世,他们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分手,我相信以孙少平的个性他不会在短时间内做出和惠英走在一起的决定,至少他还要再折腾一阵。直到折腾到精疲力尽,无路可退…
所以,晓霞的离去除了精神上给予他悲痛的打击以外,更让他有了安定归宿和生活的想法。而这些,只有惠英和她的温暖小院子可以给到他。
所以,不管是被郝红梅嫌贫爱富式抛弃,晓霞意外离去带给他无限的创伤,还是最终选择和师傅遗孀走在一起,每一段感情都带给了他不同的人生思考,每一段感情的处理和抉择背后,都体现了他日渐成熟的心态…
一句话:经过生活的洗礼,他最终选择回归现实,回归平凡。
03 关于梦想:我可以接受失败,但我不接受没有奋斗过的自己
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这或许也是读过书的孙少平的真实想法。
所以在哥哥孙少安办起砖厂正急需用人,且在他可以分得一半利润的诱惑下,孙少平依旧没有动心,毅然决然背起行李走向黄源城。
要知道当时哥哥少安一次性的收入差不多是几百,几千元,而少平就算卖尽力气也不过只能拿到几十块钱,如此大的对比差异,孙少平还是坚持己见,奔赴光源,奔向自己的理想。
在黄源城,他背过石头,做过揽工,最后在幸运中得到做煤矿工人的指标。
要知道很多公家出身的孩子,是没有人愿意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工作的。而孙少平他没得选择,这对他来说不仅是养家糊口的工作,更是他实现农民往工人身份转变的最好机会。
所以,他很快在人群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煤矿工人。
许多人也许会有疑问,从农民转为工人何其容易,为何需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
答案是在孙少平生活的七八十年代,由于政策的局限性,农民向工人身份转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孙少平之所以在经常饿到头晕脑胀的岁月,仍然坚持上学读书,很大程度上,他们只是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仅此而已。
所以,尽管在当下看来,孙少平的确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对于当时他的处境和他所生活的环境,他的目标已然打成。
综上,读书开阔了孙少平的视野,给了孙少平挣脱环境的勇气和胆量,逐梦之路像一团火一样始终燃烧着他,这种坚定的信念使他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总能咬牙撑过去。
生命旅途中每一次的挫折和磨难,并没有因此将他打倒在地,在越挫越勇中,他学会了接受现实。
可以说命运给了孙少平一个绝低的起点, 孙少平却用信念的杠杆撬开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END-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阿白读书】热爱读书,热爱生活,此刻愿与你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