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欣赏
歌剧《白毛女》是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于1945年写成的,在延安公演时曾引起轰动。
歌剧通过贫农女儿喜儿的遭遇,展现了一幅旧中国地主阶级对农民在经济上残酷剥削、在政治上深重压追的血泪斑的画图,揭示了只有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才能够推翻三座大山,把广大劳动人民从苦难中解放出来的颜扑不破的真理,有力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
剧中的主人公喜儿原是一个天真纯朴的农村少女,渴望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父亲的被通自尽和自身的苦难经历,使她认清了地主阶级的凶残、丑恶本质,种下了对黑暗社会的深仇大恨,形成了她的复仇精神和反抗性格。她逃出黄家慶窟后,生死难测,前途茫茫,但她仍不屈不挠,坚定地表示;“我不死,我要活!我要报仇,我要活!”强烈的复仇欲望,使她战胜了大自然的一切艰难险恶,忍辱负重,在荒山野洞中顽强地生活下来。甚至头发变白,被逼成了“鬼”、号然斗志不衰,坚信:“苦日子总会熬到头1”她虽然经过长不解的反抗,却未能摆脱苦难的命运;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了胜利,广大农民获得了解放,她オ得以新生,由“鬼”变成了人。喜儿这一形象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它告诉人们:农民阶级的解放是同整个阶级的命运分不开的,农民除级的解放是同整个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分不开的。歌剧还生动地塑造了杨白劳、赵大叔、王大春、大锁等农民形象。而恶霸地主黄世仁母子,则都具有凶残、贪梦、狡诈的本性,歌剧在具体刻画这两个形象时,对黄世仁突出其荒淫无耻、骄奢凶残,对黄母则更强调她在烧香念佛外衣下,深藏着的阴险和狠毒。
歌剧《白毛女》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持点是,富有浓部的民族色彩,充分体现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它不但在内容上以中国革命为题材,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民族的性格、心理、品德、精神、风俗、习惯等,体现了民族的特点;而且在语言、音乐及结构形式等方面,也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方面,歌剧的对白是经过提炼的大众化口语,自然而淳朴,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音乐处理方面,歌刚充分体现了音乐形象的民族化,选取民歌和传统戏剧的曲子为基调。结构形式方面,它吸收了秋歌剧和传统戏曲的一些特点,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采取顺叙的方法,有头有尾,故事完整。全剧结构单纯明晰,无枝无蔓,矛盾高度集中,扣人心弦。同时注意了幕与幕之间的紧密衛接,幕幕有悬念。前后照应浑然一体。这些都符合于中国老百姓的欣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