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梁启超认为孔子人格思想是儒学的核心
“中国的学问……与其说是知识的学问,毋宁说是行为的学问。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说起来,其用功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
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
《论语》说‘修己以安人’,加上一个‘以’字,正是将外王学问纳入内圣之中,一切以各人的自己为出发点。以现在语解释之,即专注重如何养成健全人格。
人格锻炼到精纯,便是内圣;人格扩大到普遍,便是外王。儒家千言万语,各种法门,都不外归结到这一点。”
因此我们评价梁启超的儒家哲学观:“梁启超认为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
(二)梁启超认为学是人格养成基本方法
梁启超认为人格的养成是靠学,而学又分为两个门径,一是内发,二是外助。归根结底,内发对人格的养成起着决定的作用。
(三)梁启超认为孔子用“仁”和“君子”表示所谓的人格
“仁”是代表人格抽象的名;“君子”是代表人格具体的名。
同时,梁启超还提出了研究君子标准的方法:
“最好是先将《易经》六十四条的卦、象、传‘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君子以……’都录下来,再将《论语》所说的君子全数录出,再将《礼记》及他书引孔子讲君子的话,简择录出,然后分类排比,列为纲目,或者可以求出个总标准来。”
四)梁启超将平等主义的色彩作为孔子人格思想的特征
梁启超认为:
“孔子讲的人格标准,凡是人都要遵守的,并不因地位的高下生出义务的轻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