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声腔渊源广泛,集南北腔调之大成。「西皮」「二黄」是京剧的主要声腔,除此之外,还使用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吹腔、反二黄、反西皮和民间杂曲小调(如柳子腔、罗罗腔、花鼓调等)。
1、属于皮黄声腔系统的部分(主腔部分,使用胡琴伴奏)
西皮:脱胎于梆子声腔,最早产生于湖北襄阳地区,名叫襄阳调。
基本板式有--慢板、原板、二六、流水、快板、散板(导板、散板、摇板、回龙、小导板)
反西皮:乃西皮调的反调。
基本板式有--摇板、散板、二六
二黄:起源争论性较大,有安徽说、江西说、湖北说、陕西说四个说法,安徽说是传统主流说法,但是近些年来湖北说法证据充分,陕西说法也十分流行,二黄起源问题一直是戏曲音乐学的最大焦点。
基本板式有--慢板、原板、二六、快原板、跺板、碰板、散板(散板、摇板、回龙)
反二黄:二黄调的反调。(基本板式同二黄)
汉调二黄:传统的汉剧二黄唱法,在京剧中也有应用,如《红娘》里“我小姐红晕上粉面”
徽调二黄:传统的徽剧二黄唱法,在京剧中也有应用,如《白蛇传》中“亲儿的脸,吻儿的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