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控制心理学(心理学自控方法)

自我控制心理学(心理学自控方法)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3-12-21 03:10:14

自我控制心理学

自我控制是指个体自主调节行为,并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它可以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如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

该理论主要包含三层含义:(1)个体的自我控制需要消耗其自身的自我控制资源,而在一定时间内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是有限的;(2)自我控制资源和个体的自我控制行为是相关的,成功的自我控制行为依赖于可用的自我控制资源,自我控制资源愈充足,自我控制任务表现便愈好;(3)所有形式的自我控制行为使用的是相同的自我控制资源,即使前后具体任务分属于不同领域,个体先前的自我控制行为也一定会造成个体随后的自我控制行为水平的下降。

有限自制力理论旨在探究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是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研究发现当个体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当前的自我状态时,个体会因此而消耗一部分自己的自我控制资源,特别是当自我控制资源消耗达到一定量时,个体便会出现所谓的自我损耗状态,意即个体心理上对自我处于弱控制状态。

自我控制的结构:自我控制的双系统模型

自我控制是抵制冲动进而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在面对诱惑时个体需面对两种敌对的力量,一种是呼吁个体做出合理行为的自我控制力量,另外一种是鼓励个体做出满足欲望行为的冲动力量,要精确预测自我控制结果必须同时考虑这两个方面对行为的影响。

基于此,hoffman等人提出了自我控制的双系统模型,认为一个完整的自我控制模型包括:第一,冲动系统。该系统是冲动行为产生的原因,在面对诱惑时会自动激起一个相应的冲动行为,包括正向的归因于诱惑刺激的享乐评价以及接近诱惑的行为图式,即自动情感反应和自动接近-回避反应。冲动加工是随时间逐渐形成的自动形式,不需要注意资源参与,主要通过内隐联想测验来测量;第二,自我控制系统。该系统是面对诱惑时更高阶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包括深思熟虑的评价和抑制标准,已有研究证实深思熟虑的评价和抑制标准都依赖自我控制加工,但二者是两种不同的决定行为的心理加工方式。

通过基于符号表征的相对缓慢的控制加工来完成,主要通过口头报告的外显测量来测量;第三,状态或者特质调节变量,调节变量转换了自我控制和冲动力量对行为结果的影响。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