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两三个回形针,把裤腿向内套两厘米,用回形针夹住,这样可以暂时解决问题。
2.也可以用大头针或别针来处理,这样会有同样的效果。但是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你还是要去裁裤脚。
扩展知识:
裤子,外文名trousers,泛指人穿在腰部以下的服装,一般由一个裤腰、一个裤裆、两条裤腿缝纫而成,根据材质、造型和受众的不同,有多种分类。
文献资料
一、《拾遗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曾先后出任秦、魏丞相的张仪和齐相苏秦“同志好学”,外出时见到什么故典,就马上将它记下。有时身边没有竹木之简,无所题记,就干脆“以墨书掌及股里”,晚上回到家里,再将它抄写下来。股即大腿,因为手掌及大腿无衣,墨书之后可以洗去,所以被用来代简题记,假若在两股也着有袴,那就不是书在股上而是书在袴上了。
二、《韩非子·外储说》中还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齐国有个盗贼,为了避免人们的注意,专门披着块狗皮出外行盗、他的儿子不知实情,向他的小伙伴夸耀道:“吾父之袭独有尾。”没想到那小伙伴的父亲是一个因犯了罪而被剁去小腿的人,儿子无知,反吹嘘道:“吾父独冬不失袴。”有个没留下姓名的人在《韩非子》的这段话下加了一个注:“刖足者不衣袴,虽终其冬夏,无所损失也。”可见,被砍断了小腿的刑余之人,即使是在严冬,也不需要穿袴--因为无从依附。当时穿着这种裤子,如果外面不用其他服饰加以遮掩,那简直是不堪设想的事情了。所以,古人在袴的外面,往往著有一条围裙状的服饰,那就是裳。衣、裳、袴三者并用,就可以将身体全部遮覆。当然到了炎热的夏天,人们也可以只穿衣裳而不穿裤,因为那时用以遮羞的服饰是裳而不是裤。由于裤都被穿在里面,所以常用质地较次的布制成,富贵之家也有用丝织品为之者,但在社会上被公认为奢靡之服。我们称衣著华丽、不学无术的年轻人为“纨裤子弟”,就由此而来。
三、《汉书·叙传》:“数年,金华之业绝,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于绮襦纨袴之间,非其好也。”唐杜估《通典》:“然贵子弟荣其观好,至乃襁抱坐受宠位,贝带、脂粉、绮襦,纨袴。”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汉之际的裤子,虽然已从胫衣发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长裤,但裤裆往往不加缝缀,那是为了便于私溺,因为在裤子之外,还著有裳裙,所以不会显露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