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吗?讲讲我个人的阅读培训过程,我是广东人,普通话有点不太标准,还被小伙伴笑我广式普通话,为了让自己国语标准一点,我每天都会阅读一篇文章来改正自己的发音,我选择每天晚上阅读,因为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在头条选择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刚开始我阅读起来很困难,经常口吃或者发音不标准,坚持了几天,我想放弃了,我想打我的游戏不想浪费时间阅读,但每次想起别人的嘲笑,我就会强制自己阅读,我还把阅读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正常阅读保证自己流利标准。第二个:阅读完后捉住重点,把重点一一说出来。第三个:冥想,不是修仙。睡觉前我会闭上眼睛,让自己放松进入空我忘我状态,然后想今天阅读的文章重点,把重点给想起来,有了重点就能想到很多细节,这叫延伸,比如我想起一颗树的树名,树名是重点,然后我肯定能想到这棵树是怎么样的,是什么颜色,生长在什么环境,结什么样的果,这果能不能吃,这些就是细节。我这样阅读能提高我的语言标准和表达能力,又能吸收各种知识点,还能提高语速和阅读的速度效率。
但是有点容易失眠,晚上脑细胞太活跃了????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会怎样读书,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老师要帮助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读物,要求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深浅适度,符合学生需求。这样的读物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接下来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在班级里渲染适当的气氛是非常必要的。如:在介绍一些课文的时代背景时可以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或演一演,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或想象一下类似情况下的心情感受。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敬和期待中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该是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探究、争论的。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形成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的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的参与。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开展生动的阅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举行读书故事会、演说会、朗读比赛;也可以召开读书信息发布会、读书知识竞赛、举行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通过一系列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读书的魅力,在充满自娱的读书活动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使其学习的兴趣一直持续下去。学生一旦有了阅读学习的兴趣,就能够积极地去阅读学习。二、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应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教师有意识的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步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常用的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1.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在阅读的过程中,当我们遇到不懂的字词或一些科技名词术语时想一想,读到不明白的地方想一想。想一想全文主要讲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自己得到了什么启示或教育?学会了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有简单到综合。2.一边读一边画。就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疑惑或精彩之处用笔画一画、圈一圈。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够确切地理解。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中有一句话:“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这句话中的“漾”字该如何解释呢?字典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水面轻微动荡”一是指“液体太满而向外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这里是指“水面轻微动荡”。4.联系生活的实际和自身的情感体验。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以上这些常用的阅读方法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慢慢提高,最终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小学阶段,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形成一边读,一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主动克服阅读困难、使用工具及勤于阅读的习惯。学生只有养成了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自己去读书并且有所获。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三、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还应该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差异。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水平上的差异,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目标要适度灵活,课堂提问要分出层次,练习设计要难易有别,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反馈评价等等。总之,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关键在“独立”,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探索、领悟、获取、掌握以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等都是学生自身的事,不能由别人代替。是需要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提高,最终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中要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就有利于学生感悟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