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赤子:初生的婴儿。
2、襁褓:(音qiǎng bǎo),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3、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
4、龆龀:(音tiáo chèn)原意指儿童换齿之时,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 《欢儿戏》中写道:"龆齓七八岁,绮纨三四儿。"
5、垂髫:(音chuí tiáo)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6、黄口:泛指十岁以下的孩童。
7、幼学:十岁。
8、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语出《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古代小孩根据年龄,常见的称呼如下:
1、度:指0岁,小儿初生之时。
2、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3、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4、牙牙:指1岁,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5、孩提:指2—3岁的儿童。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6、总角:指8岁。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7、指数之年:儿童9岁。
8、外傅之年:儿童10岁。
9、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0、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1、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12、及笄:年满15岁,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