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识人用人是一门大学问,商鞅得不到重用主要是魏惠王昏聩无识。
2.魏国前期的强大主要是用人得当,魏文侯礼贤下士,用李悝、西门豹、吴起等杰出人才。3.商鞅不被重视才去了秦国,才有后来的变法强秦。魏国人才很多,后来的张仪、范雎都去了秦国。。
商鞅在魏国不受重用,主要原因是他的老上司公孙痤明知商鞅有才而不举荐,举荐人才有不得其时。说的直白一点儿,公孙痤并不是真心举荐商鞅,甚至对他的才华有点儿忌惮。
商鞅原本是卫人,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有道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管仲生命弥留之际,齐桓公也曾向他问政,可是,从管仲家出来,他就将他的话置之脑后。魏惠王去探望病重公孙痤,与之类似,更多是一种例行公事,只不过是变相地展示一下尊重而已,并非真正求才。公孙痤一发问就举荐一个不知名的人做国相,真的有点儿像梦中呓语。而且一个劲儿强调,能用之就用之,不能用就杀之,在当时情景下,很明显就是脑子烧糊涂的症状。
还有一个原因,魏惠王执政时,魏文候延续几十年的招贤纳才政策,出现了重大的变化。魏国开始重用王室、贵族,平民出身的士子很难有上升空间,于是像商鞅、张仪这种有真才实学的士人纷纷选择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