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的典故(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及寓意)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及寓意)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3-12 10:56:59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

"一问三不知"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故事中,平原君虞卿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贤臣,他非常聪明而且博学多才。有一次,齐国的国君向虞卿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天下有几个人?”虞卿回答说:“臣不知。”国君又问:“请问天下有几个城池?”虞卿仍然回答说:“臣不知。”最后,国君又问:“请问天下有几个山川?”虞卿仍然回答说:“臣不知。”
虞卿的回答表明他并不是真的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出于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他不敢妄下结论,因为这些问题涉及到庞大的范围和复杂的情况,他不愿意轻率地给出一个不准确的答案。
因此,“一问三不知”成为了形容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不敢妄下结论,谨慎思考的态度。

古人的这句俗语其实来源于一个典故。相传当年晋国的大将荀瑶率兵去攻打郑国,此时有支持的人,也有一些人反对这次战争,但是反对并不能说出什么理由。此时荀文子就说了,要想打赢战争必须要有个清醒的认识,事关战争的开始、经过以及结局。而此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认知,根本不能打赢这次战争,贸然出兵的后果会很严重。这就是三不知。

于是很多人觉得荀文子说的是对的,后人也觉得荀文子对于该不该发动战争有着明确的认识,能够做到这样是难能可贵的。于是后来人们就用一问三不知来形容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对于事情并没有很大把握而贸然行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改变,人们也用这句话形容人们对于某件事情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