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特产(民国时期都有什么美食图片)

民国四大特产(民国时期都有什么美食图片)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3-08 20:13:49

民国四大特产

(1)老北京糖葫芦

“冰糖葫芦”是北方地区冬季的特色小吃之一,入冬之后卖冰糖葫芦的小贩就会沿街叫卖。一声声嘹亮高亢的“冰糖葫芦”响彻大街小巷,小孩子们听到吆喝声之后都会从家中跑出来,买一串冰糖葫芦一边走一边吃,这种现象在东北地区依然十分盛行。

“冰糖葫芦甜又甜,红红山楂圆又圆,一排排呀一串串,尝一尝呀笑眯眼,不用说话先点头,你说喜欢不喜欢”

这首既熟悉又温馨的童谣曾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即使是现代社会中很多成年人,也依然对糖葫芦这种街头小吃情有独钟。

相传糖葫芦起源于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妃子因病将不久于人世。宫中御医对此都束手无策,一位游方道士为这位妃子诊脉之后,为其开出一剂治病药方。而这个药方中的主要药材就是山楂,令其每日饭后用水和冰糖煎服5-10颗,然后饮用山楂水并将煮熟的山楂吃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按此方治疗之后妃子果真病愈,从此之后冰糖葫芦便成为了宫中的御膳。并逐渐流传至民间变成了街头小吃“蜜弹弹”,这种食物是由单个山楂沾糖制作而成。时至清朝末年人们将山楂去核用竹签将其穿起,然后挂上冰糖糖衣就变成了冰糖葫芦。

实际上关于糖葫芦这种街头小吃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明代民间,曾出现过蘸糖的单个红果即“糖堆儿”。无论是“蜜弹弹”还是“糖堆儿”,其主要原料都是山楂和冰糖,这其实就是现代社会中极为普遍的冰糖葫芦。

清代光绪年间曾有人专门为冰糖葫芦作过一首诗,“雪晴满路是泥塘,车畔呼儿走不忙。三尺动摇风欲折,葫芦一串蘸冰糖”。这首诗其实就是时人对冰糖葫芦的真切描写,不仅生动形象的体现出了糖葫芦的外观,同时也写出了冰糖葫芦的味道。

(2)豆汁

“豆汁”其实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豆浆,只不过这种源于民国时期北平街头巷尾的寻常饮品,并不是由黄豆研磨熬煮之后形成的豆浆。而是一种以绿豆残渣为原料发酵而成的饮品,据说豆汁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300年。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豆汁”应该形成于明代末期,并且是普通老百姓每天早上必备的饮品之一。据说“豆汁”曾是乾隆年间的御膳,这一点可以从一段奏折中的文字得到证实,“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

相信很多喝过豆汁的人对它都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它新鲜营养、滋补身体,而恨的是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刚接触豆汁的人最开始都会有一种敬而远之的冲动,但是捏着鼻子喝两口之后感受就会不一样了,有些人甚至因为上瘾而非喝不可。

(3)豌豆黄儿

“豌豆黄儿”原来只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街头小吃,后来因为慈禧特别喜欢吃这种食物,“豌豆黄儿”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并最终成为一道令人垂涎三尺的宫廷小吃。民国时期这种小吃基本上都深陷于民间的街头巷尾,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对这种食物都非常钟爱。

“豌豆黄儿”是采用上等白豌豆去皮、洗净,然后磨碎、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可以说作为一道最能代表民国饮食文化的小吃,不仅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也是中华美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代表食品。

《故都食物百咏》一诗曾曰:“从来食物属燕京,豌豆黄儿久著名。红枣都嵌金屑里,十文一块买黄琼”。

这首诗歌写出了豌豆黄儿的产地,以及制作方法、原料和价钱,“黄琼”真切的表达出了豌豆黄儿的颜色、形态。

按照民国时期的北平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各家各户都要吃豌豆黄儿。所以每年春季豌豆黄儿一上市就会被大家疯抢,为了满足人们对豌豆黄儿的钟爱之情,所以当时有很多规模比较大的糕点店,都会忙不迭地制作这种小吃并一直供应到春末。

从民国时期的“豌豆黄儿”种类上来看,一种是“仿膳”制作的宫廷小吃;而另一种则是走街串巷的小贩售卖的较为粗糙的豌豆黄儿。这两种小吃在当时都叫豌豆黄儿,但从其用料、工艺以及价格方面来看却大为不同。

(4)糖人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老百姓生活都比较困苦,但是为了能够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很多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都会走街窜巷“捏糖人”。 这种古老的传统技艺虽然在现代社会很少见,但是在民国却到处都可以看到挑着担子捏糖人的小贩。

“糖人”顾名思义就是用糖捏制的人物形象,作为一门既古老又传统的手工技艺,在民国社会中流传范围特别广泛。捏制糖人的小贩会挑着担子走遍街头巷尾,担子一头放着一个小型火炉用来加热糖稀,另一头则放着糖料和制作糖人的工具。

糖葫芦、豆汁、豌豆黄、灌肠等极具民国风味的小吃,在北方地区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爱。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