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他的诗文作品,对遭受异族压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当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在自己85岁的生命历程中深切关注祖国命运的诗人。
830多年前的那个清晨,细雨蒙蒙,南宋王城临安笼罩在无边的氤氲中,一切不再清晰,甚至有些迷离,如同那个正走向没落的王朝。
这天一大早,宋孝宗就在皇宫召见了陆游(1125年—1210年),宣布了陆游任职严州(建德梅城)知州的命令。这一年是淳熙十三年(1186年),也是62岁的陆游在家赋闲十余年后重新入仕。对于孝宗这一决定,陆游没有感到丝毫意外,因为他知道自己几十年为抗金奔走呐喊,早已成为朝廷的“眼中钉肉中刺”。不过,这次去严州赴任,去追寻高祖陆轸的遗风,倒也是件快意之事。
诗风雄浑豪放的陆游。
陆游走出皇宫时,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此时用“清凉”一词来形容他的心情是再合适不过了,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通透。
江南的雨是属于最善解人意的那种,缠绵、婉约、悠长,总会让人产生遐想,所以才会在文人笔下演绎成高山流水般的曲调,汇集成诗情画意的文字溪流,或平实,或悲伤,或激昂,既有“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期盼,也有“润物细无声”的温润,还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在宋孝宗的眼里,陆游应该就属于这一类文人,要不,花甲之年的他又怎会写出《临安春雨初霁》的诗句:“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淮河之上,一艘客船鼓帆而来,两岸的乡村田野,在秋阳下自由自在地呼吸舞蹈。帆片猎猎,桨声欸乃,一切都好像是在为这个“太平盛世”歌唱舞蹈。中年人知道,他心中的北宋王朝早已气数殆尽,此次自己被诏入京也是吉凶难测,想到此,心中不免五味杂陈。忽然,几声婴儿清脆的啼哭,打破了淮河上的宁静。因为孩子出生在淮河的船上,便给孩子起了个“游”的名字,意欲让他铭记这个动荡的朝代。这个新生的婴儿,就是后来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四岁的陆游,也跟随着父亲与那个王朝一起颠沛流离,回到了山阴老家。“儿时万死避胡兵”的经历,在陆游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种下了对金兵的仇恨的种子,也让他立下了“为宋朝收复失地而读书”的宏大志向。
说起来,陆游也算是出生于名门望族。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也是北宋末年的忠臣。陆游自幼聪慧过人,十二岁即能为诗作文,被乡邻誉为“小李白”。陆游一生历经宦海沉浮,早年礼部考试,受秦桧排斥,仕途不畅;进入官场,他力主抗金,又受到主和派的打击。陆游仕途坎坷,却始终秉持剑胆琴心,时刻渴望光复山河故土。
在宋孝宗眼里,陆游这个“老顽固”既可恨又可爱,淳熙十三年(1186年),他还是念起了陆游祖上功德,决定重新启用陆游。宋孝宗对陆游说:“严陵,清虚之地,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意思是说,严陵是个山水风光非常美的地方,你不是喜欢写诗吗,到了那里,工作之余可以寄情山水,吟诗作赋,至于抗金的事你就不要多操心了。
陆游来到严州,正逢饥荒,民不聊生,惨景目不忍睹。他心急如焚,决心扑下身子大干一场,为严州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也算是不辜负高祖陆轸在此的英名。
陆游布衣草鞋,轻车简从,进村入户,体察民情,与地方官员百姓共商破解饥荒大计。陆游先后两次具文呈报朝廷,请求准予免除严州六县的租赋徭役,发放州县义仓粮食救济灾民。他重视农桑,提出了“农为四民之本,食居八政之先”和“为政之术,务农为先”的主张,采取减免税赋、扶贫济困等多项措施,鼓励农业发展生产。
杭州下城区孩儿巷陆游纪念馆。
陆游在严州还留下了丁未和戊申两篇《劝农文》,谆谆告诫民众及时春耕夏耘,丰年不忘歉年,不要出现旷土游民。陆游主政制定和实施廉政举措,启用贤能之士,放宽政令期限,简化办案程序,力戒兴造公房,节制宴饮游乐。
陆游心怀天下,没辜负严州百姓对他的期望,更没有辜负高祖父陆轸留此的山高水长的遗风。
据史料记载,陆游的高祖父陆轸曾来梅城任知睦州军事。140年后,陆游踏着高祖足迹也来到这里,不过此时的睦州已改名严州。再往后数40年,陆游的小儿子陆子遹也追寻着父亲的足迹而来,踏上了这方热土。陆氏一门三代竟然都曾在严州为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殊缘份。
宋孝宗本意是让陆游偏安严州,从而放弃抗金的念头,但陆游始终认为自己作为斗士,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屈服,无非是战斗方式不同而已。要么沙场执戟厮杀,马革裹尸;要么坊间持笔当歌,书写豪迈。
此时的陆游,也只能选择后一种方式。他在带领严州百姓抗击饥荒的闲暇之余,时时不忘持笔当歌,唤醒世间。
陆游在严州七百余日,作诗(词)三百首,为文九十篇,内容为报仇雪耻的占了大多数。在严州,陆游写下了《夜登千峰榭》《严州大阅》等呼号抗金的诗篇。“羽林百万士,何日闻北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他忧愤心情的写照。“何时拥马横戈去,聊为君王护北平!”“安得铁衣三万骑,为君王取旧山河”是他收复失地的决心。
很难想象这些滚烫的诗句,竟然出自年逾花甲的老人笔下。
绍兴沈园。陆游在地写下了著名的《钗头凤》。
陆游的做法还是让宋孝宗不高兴,淳熙十五年(1188年)七月,陆游任满,孝宗皇帝再次将他诏入京师,任命为掌管兵器制造与修缮的少监,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看管起来。
1210年1月26日,陆游终于走到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写下撼天地泣鬼神的绝笔《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亘古男儿一放翁。而今,陆游已远去千年,他的风骨与精神在岁月的淬炼下,已化为古城不朽的筋骨和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