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的“猕”不是多音字,就一个读音:mí。
猕繁体:猕 异体字:猕????
拼音:mí
部首:犭部
基本解释:
猕(猕)mí(ㄇ一ˊ)
1、〔猕猴〕哺乳动物,猴的一种,上身皮毛灰褐色,腰部以下澄黄色,面部微红色,尾短,四肢都像人。以野果、野菜等为食物。古亦称“母猴”、“沐猴”。
2、(猕)
详细解释:
【名】
猕猴的简称。印度产的一种浅褐色猕猴属的猴,性格活泼好闹,常被饲养在动物园,多用为医学实验
相关词语:
1、猕猴【拼音】: míhóu
猕猴(学名:Macaca mulatta):体长51-63厘米。是典型的猕猴属动物,主要特征是尾短,具颊囊。
2、猕猴桃【拼音】:mí hóu táo
猕猴桃:落叶藤本植物,叶互生,圆形或卵形,花黄色。 其果实如梨,故亦称猕猴梨,可吃,也可入药。茎皮纤维可做纸,花可提制香料。
3、猕猴池【拼音】:mí hóu chí
猕猴池:梵语意译。即 猴池 。在古 印度 毘舍离 庵摩罗园 侧,传说往昔猕猴共集,为佛穿池,故名。
4、猕猴戏【拼音】:mí hóu xì
猕猴戏:《礼记·乐记》“獶杂子女” 汉 郑玄 注:“獶,獮猴也。言舞者如獮猴戏也。”后因以“猕猴戏”指猴戏。
5、猕猴面【拼音】:mí hóu miàn
猕猴面:像猕猴的脸庞。 比喻容貌丑陋怪异。
不是多音字,猕读音:[mí]
猕猴池
[ mí hóu chí ]
基本解释
梵语意译。即猴池。在古印度·毘舍离·庵摩罗园侧,传说往昔猕猴共集,为佛穿池,故名。
详细解释
梵语意译。即 猴池 。在古 印度 毘舍离 庵摩罗园 侧,传说往昔猕猴共集,为佛穿池,故名。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吠舍厘国》:“其西北有窣堵波, 无忧王 之所建也,傍有石柱,高五六十尺,上作师子之像。石柱南有池,是群獮猴为佛穿也,在昔 如来 曾住於此。”按,此故事又见《四分律》卷二。今 印度 著名的 桑奇 (Sanchi)北门石柱上尚有这一传说的浮雕。参见“ 猴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