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不是职业,只是对最高行政长官的一种泛称。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政府最高行政官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意思是管理家务与奴隶的人,西周开始作为官员的称谓,出现了执掌国政的太宰,负责贵族家务的冢宰,以及管理乡邑的邑宰等。“相”的本意为“相礼之人”,带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指的是在朝廷中主持政事的高级官员。不过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中,只有辽代以“宰相”作为正式官名,在其它朝代,宰相往往是朝廷行政方面最高官职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