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孔子的教育原则与德育方法)

孔子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孔子的教育原则与德育方法)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4-19 17:55:41

孔子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因材施教:

释义: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出处:战国 孔子《论语·先进篇》

2/6

2、有教无类

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白话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3/6

3、温故而知新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白话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4/6

4、举一反三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白话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5/6

5、学而优则仕

出处 :《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白话译文:子夏说:““事情做好了,可以总结经验,从中学习,取得进步;学习学好了,就可以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做事中。”

6/6

首创私学。他认为,要调和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改变社会现状,就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扩大培养人才的范围,多出快出治国安邦之才。因此,孔子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首创私学。

 

有教无类。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少数贵族专职人员垄断教育的特权,提倡并亲身践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其“有教无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其二,人不论聪明愚笨、品行高低都可以接受教育。其三,人不论地域和种族差异,都可以接受教育。其四,人不论长幼之分,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反映了孔子创办的私学是真正不分出身、品行、地域、种族和年龄限制的。

 

因材施教。孔子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因学生的性格、能力、爱好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

 

周游列国。孔子不仅在鲁国设立讲堂教学,还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社会的这个大课堂中,随时问难。面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孔子和弟子们都畅谈人生志向、个人抱负,师生之情非常融洽。

 

终生教育。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学会生存》一书,极力倡导终身教育理念。事实上,终身教育理念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已经体现了。孔子本人对终身教育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因此才有:“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言论。这也是孔子一生学习的鲜明写照,他用他“活到老,学到老”的修身经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求得自身发展。

 

孔子提倡和亲身践行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终身教育”等思想,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孔子的道德教育原则 立志乐道、克己内省、改过迁善 包括立志乐道、身体力行、自省自克、改过迁善、以身作则、学思并重和因材施教等诸多道德原则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