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碗是怎么制作的

秘色瓷碗是怎么制作的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3-04-21 08:57:42

秘色瓷碗是怎么制作的

古代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精品。


简称“秘瓷”。


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


如赵麟在《候鲭录》中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立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谓之秘色"。


但有人认为,"秘色"并非神秘之"秘",也不是统治阶级所专有的意思,而是当时人们对青瓷那种色样之统称,就像晋代称青瓷为缥瓷一样。


而日本的古陶瓷研究者认为:秘色即翡色,秘与翡乃一音之转。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


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


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


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


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的今人眼里,一直是个谜。


人们只是从记载中知道它是皇家专用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是秘不外传的,其色彩只能从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描写中去想象。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碗、瓷盘、瓷碟,从“地宫宝物帐碑文”中得知,原来它们就是“秘色瓷”!这些秘色瓷色泽绿黄,晶莹润泽,尤其是其中两个银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径23.7厘米,碗口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内土黄色釉,外黑色漆皮,贴金双鸟和银白团花五朵,非常精美。


这才让今人一睹秘色瓷的风采。


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专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


这些秘色瓷器的发现在我国陶瓷史考古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为鉴定秘色瓷的时代和特点提供了标准器。


历史 通常所说的越窑泛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宁波等地,这里原系古越族人居信地,东周时为越国政治中心,唐时称越州,越窑因此得名。


唐代中朝,余姚县上林湖窑产品因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贡瓷,并置官监烧。


此后,品质愈发日莹的越窑备受文人雅土推崇,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的赞誉。


晚唐起,越瓷中的贡品又得了一个千古绝唱的“秘色瓷”称谓。


越窑品种十分丰富,有碗、壶、瓶、罐、盒、罂和雕塑等。


同类器皿又有多种制式。


以碗为例,分圆口、花口。


圆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浅身敞口多见,据考证,当时主要用于喝茶,所以也叫茶盏。


花口碗则有四瓣、六瓣等。


上博展厅的晚唐越窑海棠式大碗就是花口碗中的佼佼者,因为器大规整,釉色青黄和造型酷似四瓣海棠花而显名贵。


壶又是一种特色器,形状分盘口、直口、喇叭口,壶身有圆腹、瓜楞形腹、椭圆形腹等。


唐代执壶最明显的特点是短直流、小曲柄、体态饱满。


晚唐至五代,流与柄相对加长放大,腹体喜作成瓜果形。


宋时则形体轻盈秀长,尤其流和柄,几乎高于壶口。


细辨这一时期的碗、壶、水盂等造型变化,可发现一些小规律:花口或瓜楞体呈四瓣通常为唐,五瓣系唐末五代,六瓣属宋;直、短流的壶为唐,曲流或长曲流为五代或宋;平底足器物的年代相对较早,玉璧形底足多数属唐中晚期之物,唐末五代出现了玉环形浅圈足,宋代圈足相对见高见窄。


另外,由于叠烧法世袭沿用,鼎盛时期的部分越窑产品依然在器内可见到支烧痕,比如上博晚唐越窑海棠式花口大碗的碗内心就有支钉痕16个。


这说明,唐末五代的越窑叠烧器皿未必都属粗瓷,收集时当多一份细心。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