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各村来历(迁西各村名的来历)

迁西各村来历(迁西各村名的来历)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4-17 06:45:30

迁西各村来历

1. 兴城来历:据查,明代初期,傅氏从山东济南迁此立庄。明初曾在此修城,因地下流沙较多,城墙不断倒塌,故取村名破城。1920年伪警局设于此,为取吉祥之意,改名为兴城。1947年正式成立迁西县,人民政府设于此。1958年秋又并入迁安县,1961年恢复迁西县制,人民政府仍设于此。摘自《迁西地名资料汇编

2. 汉儿庄:可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相传唐初大将张士贵曾在此镇守,并修筑城池,当时名为汉马营!据《迁安县志》记载,金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曾在此置滦阳县。女真族称汉族为汉儿。当时此地多为汉人居住,故在此设立汉儿司和汉儿行宫都部署等办事机构,这些办事机构统称为汉儿馆。金朝灭亡之后,改名为汉儿庄。明代在此设车营,万历十年改设步兵,因此又叫汉儿庄营。清代灭亡,此地无兵驻守,又改为汉儿庄。 据碑文记载,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重修城池。城高两丈,周526丈。城堡奇特,北城台有黑白洞,利用光学原理建筑而成。在古代,这是一组先进的城防工事,于1970年被毁!

3. 龙辛庄:位于迁西县城偏北22.5公里处。据查:明永乐年间,孙.张.马.赵.于等姓迁至位于现址东面一里半地的山沟占产立庄。因当时西面已有一个西庄户。固取村名东庄户。后因长城上守边兵士见炊烟就来抢好饭吃,顾将村西迁到现址。因位于太平寨之北,遂改名为北新庄。民国年间,因该村为迁安县第三区派出所筹办员龙会川所辖,又改明龙新庄。为了简便,现写成龙辛庄。摘自《迁西县地名资料汇编》

4. 才庄:位于南观公社驻地西偏南4公里处。地势较平坦,多为中壤·轻壤土质。据查:明代才氏迁此立庄,遂以姓氏取村名为才庄。摘自《迁西地名资料汇编》

5. 刘庄:据查:清代刘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立庄

6. 新集干柴峪村:据查,该村建于明末。因当时此沟内干柴很多,故取名为干柴峪。至于金厂峪的干柴峪书上没写确实不知!

7. 米城庄:建于明代,传说燕王扫北时这里是军粮库,故去村名为米城庄。

8. 太平寨:据查,明代初期,于,张,王,李,刘等姓从山东迁此居住。相传,南太平山有马四雨为山寨王,北太平山有杨必臣为山寨王。该村位于山寨之间,遂取名为太平寨。明代曾有参将·游击在此驻守,并筑有城堡,明万历七年春重修(据城碑上刻字)。石城高二丈六尺,周五百零六丈六尺。据石碑记载: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改名太平营。后又改太平寨。

9. 新庄子:位于迁西县城南偏西9.5公里处。来历:据查,明代,邱氏,王氏由岩口迁此立庄,因为当时是新建的村庄,故取名为新庄。后叫成了新庄子。

10. 临河:临河位于新庄子公社驻地东北偏南1.2公里处。该村建于明代。因靠还乡河,故去村名临河。

11. 沙涧:明代初期,崔氏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为崔家庄。清康熙打猎时曾与此晾甲擦剑,遂该村名为擦剑庄。清又因村边有一个山坡上留下的沙河沟,于清代咸丰年间,改名为沙涧。

12. 罗家屯:明初燕王扫北时,宴氏由河南迁此定居。相传唐王(太宗)征东时曾在此落甲住屯。明初建村时遂借此取村名落甲屯。后写成罗家屯。

13. 滦阳:相传唐初大将贺宗显曾镇守滦阳。明初杨氏迁此立庄、名延派参将在这里镇守,万历十一年(1583年)在此设车营,并重修滦阳城。改名为滦阳营(据大门石匾记载)因该地位与滦河止阳,故取名滦阳。 据《迁安县志》记载,该地的土城墙高1丈,周600丈。辽时曾在此置滦河县。

14. 陡岭子:据查;原有赵氏,孟氏在此居住,均已失传。清初,曹氏,姜氏从外地迁此居住。因村南的南岭上有一条山路,坡陡难行,依此取村名为陡岭子。

15. 彭庄:唐代初期,彭氏隋唐王征东从河南(现河南省)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为彭庄。

16. 台头 :建村于明代。相传唐太宗征东在此休息时,猛抬头看见追兵已到了照燕州,便乘马逃走。因该村位于救驾岭西侧,遂以此典故取村名为抬头。后简写成台头。

17. 马蹄峪:据查,明代马氏迁此立庄。因村边路旁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马蹄形印迹,借此取名为马蹄峪。

18. 黄槐峪:明初燕王扫北时,刘氏迁此定居。因当时村边有很多黄槐树,遂借此取村名为黄槐峪。清代该村有人迁到村北1公里处居住,取村名为后黄槐峪。该村居南,故改名为前黄槐峪。

19. 孙家沟:明朝初期,此沟内的土地均为南团汀的一个财主所有。道马寨的孙氏迁此为他种地看庄子,后在此定居,以姓氏取名为孙家沟。孙家沟为长河峪大队驻地。

20. 上梨树峪:该村建于明代。因该地梨树较多,又在下梨树峪的北面,地势较高,固取名为上梨树峪。抗日战争时期,上梨树峪是革命根据地。冀热边特委书记冀东抗日联军第一游击队司令王平路同志,于1930年出生在这里。

21. 好菠萝峪:清代初期,齐氏从龙辛庄迁至此沟,搭起窝铺居住,因为峪龙辛庄北面,遂取名为北沟窝铺。据传,请道光皇帝曾私访到此村,疲饿交加,遂向一农建讨饭吃。一妇女在自家吃剩下的半碗红高粱粥里,又盛上半碗黄色的小米粥,形成外红内黄。道光深居宫殿,从未见过此饭,更不知道怎麽做的。谓此女人“真是巧老婆”。自此后,该村改名为巧老婆峪。后因该地菠萝树较多,又改名好菠萝峪。当时此村隶属龙辛庄公社。

22. 西庄:明初,徐,贾,魏,刘四姓随龙迁此立庄。因位于南观之西,故取名西庄。抗日战争时期,西装是革命根据地。冀东抗日联军顾问魏春波同志就是在这里出生的。(这个名字到底怎么写,不清楚)

23. 韩庄:韩氏三兄弟于明代从小集(今丰南县)迁来,一人去庙岭头居住,二人在此分南北居住。以姓氏定村名。在北为后韩庄,在南为前韩庄。

24. 龙湾:明永乐年间建村。村西北有一山,状似龙形,长河水曲流而过,借此去村名龙湾。

25. 前黄槐峪:明初燕王扫北时,刘氏迁此定居。因当时村边有很多黄槐树,遂借此取村名为黄槐峪。清代该村有人迁到村北1公里处居住,取村名为后黄槐峪。该村居南,故改名为前黄槐峪。

26. 上梨树峪:该村建于明代。因该地梨树较多,又在下梨树峪的北面,地势较高,固取名为上梨树峪。 抗日战争时期,上梨树峪是革命根据地。冀热边特委书记冀东抗日联军第一游击队司令王平路同志,于1930年出生在这里。

27. 石门子:据查,建村于清初。此山沟口两边各有一块大石板,像两扇大门,故借此取村名为石门子。

28. 催家堡子:明朝,崔氏来此定居。因当时这里有个破土城堡,遂借此取名为催家堡子。

29. 东营:明永乐年间,皇帝派大臣在此筑成,因连年发水,三年也未筑成。后筑城的家属在此定居。因与滦河之西的小西营相对,故去村名为东营。

30. 孟庄:明代初期,孟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孟庄。

31. 钓水院:明初,孟氏从山东迁来,始居还乡河南岸,以姓氏取名孟庄。后李氏也从山东迁此居住。因每年还乡河发水向南冲撞,居民常受损失。故迁居还乡河北面(现址),结果还乡河又向北冲撞。人们说是此庄钓着还乡河走。遂改名钓水院;另一说:因村东有一庙,和尚在庙前修一平台,用水时即在台上吊水。故有“平台吊水”之说。借此取村名吊水院,后写成钓水院。

32. 西城峪:清初建村。明代曾在该地东西两座小城,该村位于西边小城里,故取名西城峪。据《迁安县志》记载,石城高1.6丈,周92.9丈。

33. 张家庄:话说唐代初期,张氏随唐王东征迁此立庄。以姓氏命名为张家庄。

34. 北观:该村建于明代,村边有一个三官庙(道教敬奉的神),一位于南观之北,故取名北观。(道教的庙宇为观)遂以此为名。

35. 杨庄:上世纪八十年代隶属夹河公社有一个杨庄,到没说南北具体是不是你要问的先看看吧:杨庄位于夹河公社驻地西南偏北1.5公里处。北濒还乡河。地势较平坦。多为中壤土质,当时有人口664人,均为汉族。耕地986亩。位杨庄大队驻地。 明初燕王扫北是,杨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杨庄。

36. 照燕州: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之子朱棣(燕王)在这一带打仗屡建奇功,朱元璋便派人慰问和照顾燕王。因燕王在北方打仗,被派来的人曾在此等候。到了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靳氏·刘氏·王氏由山东迁此立庄。刘占坡·靳占窝(沙窝)王家占港。当时该地周围多水,又借洪武年间派人来照顾燕王之事,故取名为照燕州。

37.救驾岭:相传唐太宗在此(村西的山岭)遇难,尉迟敬德救了驾。山岭因此赐的名救驾岭(蝼蛄救驾的传说不可取)。明末,李氏从洪门店迁此居住,取名为瓦房庄。因西靠救驾岭,后该村名为救驾岭。救驾岭现在还走那个山洞吗?

38. 长岭峰:该村建于明初。因位于长岭的尽头,峰高风大,顾以此取名为长岭风,后改为长岭峰。

39. 新店: 新店位于罗家屯镇西偏南3.7公里处。明初燕王扫北时,许氏迁此定居,取名为许家汕头庄。崇祯年间因遭水淹,将村子迁至北面新垫的土地上(现住址),遂改名为新垫。后写成新店。

40. 东荒峪:明代曾有田氏,赵氏在此居住,早已绝嗣。清初,李氏从东岗迁此居住。当时此地非常荒芜,故取名为荒沟峪。因此沟之西尚有一荒沟峪(今西荒峪),遂改名为东荒沟峪,后简写为东荒峪。

41. 杨家沟:清代建村。因该地沟岔很多,遂取名八岔沟。后因杨氏在此居住,故改名为杨家沟。

42. 西岗:明初燕王(朱棣)扫北时,有三个军人在此落居建村。村周围有四个落土岗,如四个龙头向四外张望。该村坐落在四个“龙头”中间的土岗上,如四条龙的龙身在此盘卧。借此取名为盘龙岗。后改为团头岗。后来人多村大,逐渐分成东西两片居住。位于东面的村子为东团头岗,此村居西,为西团头岗。现简称为西岗。

43. 高台子:明初燕王扫北时,高氏迁此居住。因该村坐落在一个大土台子上,以姓氏取村名为高台子。

44. 红石峪:此村建于明代。因此地红石较多,取村名为红石峪。

45. 东河南寨:明代永乐年间,邓氏、刘氏由山东迁此立庄。因位于滦河南岸,又与西河南寨相对,故取村名为东河南寨。

46. 大寨:明初建村。张氏、苏氏从外地迁此立庄。一说因此村较大,遂取名大寨;还有一说村里有武会,因武打艺术很高,故称“打寨”,后为大寨。

47. 郭沟:清代初期,郭氏从迁安县徐家崖迁此立庄,以打渔为生。以姓氏取村名郭沟。

48. 南赵庄:此村建于明代。当时村边有一个三清观(道教传说中的人物,道教庙宇成为观)因位于北观之南,故名为南观。

49. 田家峪:明代,田氏迁此沟定居。以姓氏取村名为田家峪。至于村里岳姓,在这没有提到。还是去问问村里上岁数的老人吧,呵呵,问出来别忘了在吧里说出来讨论讨论。

50. 东贾庄子:明永乐年间建村。因贾氏始居于此,以姓氏取村名为贾庄子。1982年4月地名标准化处理时改名为东贾庄子。

51. 小尹庄:清代,尹氏迁此定居。因该村较小,故以姓氏命名为小尹庄。

52. 东岗:明初燕王(朱棣)扫北时,有三个军人在此落居建村。村周围有四个落土岗,如四个龙头向四外张望。该村坐落在四个“龙头”中间的土岗上,如四条龙的龙身在此盘卧。借此取名为盘龙岗。后改为团头岗。后来人多村大,逐渐分成东西两片居住。位于西面的村子为西团头岗,此村居东,为东团头岗。现简称为东岗。

53. 沙岭子:该村建于明初。当时该地低洼处全是洪水,只能将村子建在沙岭子上,故借此取村名沙岭子。

54. 刘存寨:明代,刘氏迁此定居,把他姓赶走,遂以姓氏取村名刘存寨。

55. 至山庄:据传,周、王两姓隋唐王东征迁此占产立庄。王家占山,周家占地。当时村边有一荷包坑,故借此去村名为荷包庄。建国改为至山庄,应紧靠景钟山而得名。

56. 忍字口:明初燕王扫北时,王氏、李氏迁此立庄,王家占山,李家占滩。过去,村北曾是滦河渡口,因水流平稳,遂借此取村名为稳子口。后来,在此发生行凶杀人的事较多,官府改村名为忍字口,取兵刃戳心之意。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