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日新疆及其以西地区,称为西域(包括中亚以至更远的许多地方)。
汉武帝时,西域有三十六国,以后分为五十余国。
各国语言不一,互不统属,人口最多的龟兹国仅八万人,一般每国数千至二、三万人。
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南、北二道。
月氏原是河西游牧民族,被匈奴所攻,西迁葱岭以外。
武帝闻大月氏有报复匈奴之意,而河西及其西为匈奴所隔,所以募使者通使大月氏,欲联合他们夹攻匈奴。
汉中人张骞以郎应募前往,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率众一百余人向西域进发。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张骞虽未完成联络月氏夹攻匈奴的目的,但是他的西行,传播了汉朝的情况,获得了大量前所无闻的西域资料,故被称为“凿空”,从此开始了中原与西域的来往。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军击败匈奴,取得了河西地带,从此,“自盐泽以东,空无匈奴,道可通”。
于是,武帝于元狩四年(前119)以张骞为中郎将,派他再次出使西域,欲招乌孙东迁回到河西故地,并联络西域各国。
此行率将士三百人,每人备马两匹,并带牛羊以万数,金币丝帛巨万。
张骞到达乌孙国,传达汉朝旨意。
此时乌孙已分为三国,又畏惧匈奴,不愿东徙,只派译员送张骞归国。
张骞分别派出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其中不少国家陆续派人随汉朝副使到长安,开启了西域各国与汉朝频繁交往的时代。
元封年间,汉朝遣宗室女细君公主妻乌孙国君。
之后为与匈奴争夺西域控制权,武帝派王恢、赵破奴击败西域通道上助匈奴与汉使为敌的楼兰、姑师。
因欲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和获得大宛的汗血马,于太初年间两次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远道出军击大宛。
终于击败大宛。
此后,西域各国震惧,主动交好汉朝。
武帝之后,原与汉朝平等交往的乌孙逐渐从属于汉朝。
汉继续与匈奴争夺西域控制权。
匈奴为汉所败,加上内乱,在西域影响力大减。
宣帝时,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之后又设戊己校尉。
西域各国归属汉朝管辖控制。
王莽篡汉,实施了不正确的民族政策。
西域与汉隔绝。
东汉初年,西域各国多次请求汉朝重设都护,光武帝不允。
西域各国重新归属匈奴。
东汉明帝时期,汉与北匈奴进行战争,东汉恢复了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
同时,汉朝窦固派遣假司马班超率吏士三十六人出使西域。
班超通西域,中断了六十多年的汉朝和西域的交通,得到恢复。
班超经营西域,在军事压力和政治安抚下,三地皆降服,北道遂通,至此“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
班超他平定西域城郭诸国的内乱,抵御了强敌,恢复了祖国的统一和开辟了中西交通,使汉和西域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得以继续发展。
班超东归以后,继任的都护任尚失和于西域各国,受到各国的攻击,接着陇西羌人与东汉发生战争,陇道断绝。
班超之子班勇再通西域。
东汉时西域三通三绝,班勇继承其父遗志,以西域长史身份重平西域,自此遂不复绝。
直到东汉末年,汉朝政治腐败,战争不断,国力衰退,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权。
西域道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同时,中原同西域以至更远地区,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西域的各种物产向东移植。
此后,佛教及佛教文化也经此传入东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的丝织品、科技和农业先进技术传到西域。
这种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一,中原与西域的首次交流; 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是汉武帝时张骞历经千辛万苦才开辟出来的。
还有一种说法是西周周穆王曾经驾车去过西域,但西周时代,无论是道路、交通工具,还是边疆的民族关系等等,都无法使这位穆天子到达荒远的西域。
司马迁记穆王西巡狩事于《秦本纪》和《赵世家》,而独于穆王自家的《周本纪》中却只字不提,这恐怕不是无意的疏漏。
二,出使西域的目的; 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
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三,“丝绸之路”的意义;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