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太傅、太保古称三公,周代开始设置。在周代,权力很大,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在周天子年幼或不能行使权力的时候可以总理政务。历代沿置,仅为虚衔,无实职。用于加授给年高望重的大臣。自以九品十八级区分官员等级以来,均为正一品官。
太师、太傅、太保自北魏以后又称三师。
秦朝建立三公制,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太尉相当于副宰相、全国最高军事长官的位置。汉初沿用此制度。武帝更太尉为大司马大将军,以宠将帅。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但东汉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自隋撤销府与僚佐,太尉便成为赏授功臣的赠官。宋代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为三公之一(太尉 司徒 司空),正二品。而后作为以游牧征战为主的元朝,太尉更是不常置,明朝废除。
“国师”是中国历代封建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我国高僧获得国师称号的,一般以北齐时代(550—577)法常为始。一般不具有政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