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不为良臣便为良医(范仲淹是怎么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不为良臣便为良医(范仲淹是怎么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5-26 12:11:24

范仲淹不为良臣便为良医

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从范仲淹的人生追求说起

北宋名臣范仲淹,从小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终生忧道而不忧贫。即便在当穷学生的时候,他也从未想过要为个人谋求发家致富。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了他青年时期的一桩佚事:一天,范仲淹到庙里求神问卦。他抽了一支签,祷告说:“我将来能做宰相吗?”神通过卦相表示不能。他又祷告说:“那么我能做个好的医生吗?”回答还是不能。

范仲淹叹口气说:“两样都不能,我将来如何实现平生之志呢!”别人对此都感到很奇怪,就问他:“男子汉大丈夫,立志想做宰相,可以理解;可是,你怎么又想做个医生呢?志向是不是小了点儿?”

范仲淹叹口气说:“我在乎的哪里是这个!我立志向学,当然希望将来得遇明主,报效国家。能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莫过于做宰相;既然做不了宰相,能以自己的所学惠及百姓的,莫过于做医生。倘能做个好医生,上可以疗治君王和父母的疾病,下可以救治天下苍生,中可以教人保健养生,益寿延年。身处底层而能救人利物、为老百姓解除疾苦的,还有比当医生更好的职业吗?”

从此,中国历史上便有了两句励志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中国古代,不仅官贵民贱,职业也被分为贵贱不同等级: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而医生则被排在四民之外,往往与巫连在一起,合称巫医,又将医、卜(算卦的)、星(占星的)、相(相面的)并列,一向为社会所轻。就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名篇《师说》中,也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如何如何。

古代士人学习的是儒家经典,讲求的是修、齐、治、平,从修身养性做起,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范仲淹说:“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

其实他这是在发挥孟子的话,意思是说:我若当政,倘若有人未能得到实惠反而受到损害,那就等于是我把他推到沟壑之中;我就应当检讨所推行的政策是否有偏差,并且要为此承担责任。——这便是儒家“仁者爱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最高境界。

然而,古代士人的就业门路是很窄的。说是读书做官,其实能做上官的毕竟是少数。做不上官怎么办?除了一部分人恪守儒道,继续修身齐家、过他的耕读生活之外,多数人还有两种职业选择:一是当先生,设馆授徒或受聘私塾,教书育人,继续传承儒家薪火;其二便是当医生,悬壶济世,走上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之路。从范仲淹后来精通医术来看,想必当初他也曾做过两手准备。

治国与医人,道理相通。范仲淹所推行的庆历新政,其实就是他为治国而开出的一剂理想药方。虽然他的治国主张从总体上说归于失败,但他所开创的医药专科教育体制,却成为中国医学教育制度的滥觞。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以古代医圣张仲景为榜样,做官不忘行医,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付诸实践。

仅见于他本人文字记载的,就有不少这类事例。比如他的好友尹洙生病,他亲手配制花蛇散,连同药方和服法一并寄去;其兄长范仲温等人生病,他不仅寄送药物,还一再叮嘱如何调养;听说苏州瘟疫流行,他赶快写信告知各界,“用术入井中浸之,可以辟瘟”,并要家人广为宣传,如此等等。

他一生身体力行,堪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典范。这一喻世名言,使做官和行医在儒家思想的最高层面上实现了完美统一:做官,就应施行仁政;行医,就应施行仁术。范仲淹的榜样,不仅极大提高了医生的社会地位,而且鼓励了一批立志经世济民的读书人。——须知正是自范仲淹以后,良医始被尊为儒医,医术亦被称为仁术,精于此道而终成一代名医者,从此灿若繁星。

人世间的灾难,莫过于疾病。中华民族能够繁衍至今,儒家传统影响至深,而医生的功德亦不可估量。“但得世间人少病,何妨架上药生尘”。一批批儒医以推己及人、舍己救人的理念和胸怀,把儒家的仁爱思想推到了极致。直到近代中国,不少志士仁人志在救民于水火,也是从学医开始,诸如孙中山、鲁迅、郭沫若,等等。更多人则是选定这一职业,终生未再脱离,而儒与医的完美结合,最终造就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宝库。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典故出自范仲淹。

据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