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
父母有没有文化都不是事,家长需要做的,其实不是让孩子多学几个字,数几个数,这些学校都会教。
不用担心,家长的文化水平不会影响孩子的文化水平,不识字的父母养出大学生,硕士,博士的大把。
妈妈能做的,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提供一个好的健康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吃饱穿暖,睡好。懂得生活需要努力,人活着需要感恩,改变现状需要知识。这些就足够了。
一位母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莫过于人格的教育,莫过于春风化雨的言传身教,而知识的教育在孩堤时代不应过分看重。
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是人格还是技能,我认为是人格。技能固然重要,但人格更关乎你的格局,更关乎一生的成败,更关于一生幸福指数的高低。很难想象一个虽有知识但人格有缺陷的人能经营出一个美好的人生。孔子有言“君子不器”,从某种程度上就是说要成为一位君子,不能仅固化于成为一个定型的有一技之能的人,而是要成为一个有博大胸襟,可随方就圆的完美人格的人,只有如此,才可称得上是谦谦君子。
而人格的形成除了天生禀性之外,同时在于后天的教育。孩子人生中第一位、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便是母亲。老子有言“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一个人一生合抱之木人格的养成也来自孩堤时代这个毫末。孩堤时代开始形成的人格走向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人格方向,有如从一点出发的两条直线,随着直线延伸,人格差距也无限扩大。母亲是孩堤时代与孩子接触最亲蜜的一个人,孩子最大的生性就是模仿,怎样的一位母亲模子,便能烙出怎样的一个月饼孩子。
母亲是勤快的,早早起床的,养成孩子很难是赖床不起的;母亲是爱干净的,房子是窗明机净的,孩子则很难是不讲卫生的;母亲是稳重的,遇事讲理的,孩子也不应是糊涂盲撞的;母亲是善良的,待人有同情心的,孩子也多不会是缺乏爱心的……
温度是传导的,人格会是传递的。
曾看过一则故事,一个叫化子上门乞讨,丈夫不耐烦地掏出一块钱说“快去,快去”,而妇人则对乞丐说“外面冷吧,进门暖会儿,喝口热水吧。”这一切都被孩子看在眼里。事后他问“妈妈,你不嫌他脏么”,这位母亲则说“傻儿子,你在外面站一会儿冷么”,“冷”儿子回道,“他冷么”母亲又问道,“冷”,“可怜么”,“可怜”……这个小孩后来成了一个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大慈善家。很难说他的人格基因里不流淌母亲身教言传的血液。
民间相亲时,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双方家长往往要看对方母亲人品如何。有句俗语说“捉猪看母”,就是从侧面认可了母亲对孩子人格的重要影响这一事实。
可孩子教育现存一个重大问题是分数至上,技能至上。看吧,一到假期,给孩子补这个,报那个,只怕孩子落在起跑线上。可谁又在人格养成上给予孩子足够的重视呢!
为人父母者,睁大眼睛吧,好好看看该何去何从吧!噢,末了又忘了一句话,孩子的母亲们,不要忘了抽点时间给自己多充点儿电吧,一位哲人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未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母亲们受教育程度”,自然也影响着一个家庭的未来,“男人有福福一人,女人有福福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