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吴王书译文(高启上梁文原文译文)

上吴王书译文(高启上梁文原文译文)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6-07 15:49:18

上吴王书译文

原文:上书吴王

臣闻得全者昌,失全者亡。舜无立锥之地,以有天下;禹无十户之聚,以王诸侯。汤武之土不过百里,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则事无遗策,功流万世。臣乘原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於臣乘言。

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无极之高,下垂之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於天不可复结,坠入深渊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於累卵,难於上天;变所欲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之所大惑也。

人性有畏其影而恶其迹,却背而走,迹逾多,影逾疾,不如就阴而止,影灭迹绝。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不绝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由抱薪而救火也。养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杨叶百步,百发百中。杨叶之大,加百中焉,可谓善射矣。然其所止,百步之内耳,比於臣乘,未知操弓持矢也。

福生有基,祸生有胎;纳其基,绝其胎,祸何自来?太山之溜穿石,殚极之(纟冗)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夫铢铢而称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夫十围之木,始生而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抓,据其未生,先其未形。磨蹐砥砺,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臣原大王熟计而身行之,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译文 :我听说一般能保全全家的人都会兴盛,反之,则会灭亡。当年舜帝虽然没有什么地盘,但能拥有天下,禹凭借着10来户人家,称霸诸侯。汤武的凭借着百里的地方,对天发挥着太阳月亮星星的光芒,对下顺应着天下的人心,这就是帝王之术啊 。所以说,父子之间的人伦,是上天注定的。忠臣不因为怕获重罪而不直言进谏,这样的话,政策的制定就不会有疏漏的地方,大王的功绩就会流芳百世。我披肝沥胆的而向大王尽我的忠诚本分,希望大王稍微留意我的进言。

用一缕丝来承担千斤的重量,把它悬挂在很高的地方,把它悬挂在很深的地方,即使是最愚蠢的人都害怕那一缕丝将会断裂。马匹因为战鼓声刚刚受到惊吓,但可以利用马的缰绳可以驾驽它;但是与上天连接的丝缕断裂后就不可能再进行联结(比喻与天子朝廷的关系断裂),当坠入深渊后,就不可能有复出的机会。大王的决断与否,现在已经到了紧迫的时刻了。假如大王能听进忠臣的进谏,那么所有的决断就会是正确的。

假如大王还是一意孤行,为所欲为,那么就会危及到您的基业的根本,就会违逆上天的意志;您想改变现在您一意孤行违逆的做法,也是很容易办得到的,那么结果必定是稳如泰山。现在大王您想簪越天子的权威,不想拥有像泰山那样的稳定,而是想动摇基业的根基,跟天命所对抗,这是我这个作为臣子的所最不能理解的事情啊。

很多人畏惧自己的原来做过的很多恶劣事情会暴露痕迹,但是却想更多的隐瞒起来,但是做过的越多,留下的恶劣的痕迹就越多,那么不如就慢慢的不做哪些恶劣的事情了,自然的那些留下的痕迹就自然消亡了,要想让人听不到,就不如不乱说话;要想让人不知道做的坏事,那就不要做这些坏事。想将水煮沸,一个人烧火,一百个人加水,那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就像停止加火加柴罢了。

做事情不充分考虑事情的两面性,只是单方面的考虑,那么事情的后果就像报着柴火去灭火一样荒唐。养由基,是楚地非常善于射箭的一个人,经常可以百步穿杨。以杨树叶子的大小来看,他都可以百发百中,那么真的是善于射箭啊 !但是他也只是在一百步以内而已,与我的进言相比,那么就是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射箭了.(比喻自己见解一语中第)。

福分的产生是有一定根基的,而祸害的产生也是有一定的内在原因的;假如巩固福分的根基而断绝了祸害的内在原因,那么祸害又会从哪里来呢?

大山上的石头会被流水滴穿,细微的麻绳可以断木。水本身不是滴穿石头的钻子,绳索不是锯断木头的工具,就是慢慢的达到这种结果而已。一铢铢(古代重量单位)的积累,会达到一石的重量,一寸寸的积累,终究会超过一丈的长度。种树和蓄养家禽,虽然不是马上看见他的效益,但是到长大时候,就可以见到了。德行的积累,虽然马上不会看到什么效果,但是却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背弃礼义,虽然当时不能马上觉察到它的祸害,但积累起来终究会亡国的。我希望大王成熟的考虑而身体力行的执行善行 ,这才是保持不败的大道理啊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