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止戈为武只是后人对武这个字的曲解。
武,由止和戈组成。止是脚趾的趾字的本字,后来才加了足字旁,变成趾。止代表脚趾,引申为行走,比如步,走(下半部分是止),徙,歧等,这些由止构造形成的字都有行走的含义。
所以,由止和戈组成的武字,其本意就是行军征战的意思,而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止戈为武”,而且意思恰恰相反。
止戈为武反映了古人对武道的最高认识,是一种道的情感。不以兵戈取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者,不祥之兆,大兵过后,必有凶灾。用武,不得已而为之,有果而已。战争是为了和平,和平在酝酿着战争,人类永远在这两极之间摆动。
古人对武道的认识,符合阴阳自然之道,不论《道德经》还是《孙子兵法》,都不以兵强天下,下策才用兵。上兵伐谋,提倡智取天下。用武之后,两败俱伤,劳民伤财,不符合天道人心。只是不得已才用,用也只是希望达到效果,战胜了以悲哀对待。战争以左将军居上,左手没有右手有力,以左手阅兵致礼。而君子有所不战,战者必胜,用武都是水到渠成之势。
古人太理智太文明太高明了。对我们今天的战争或用武都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