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过年时节,各地的劳动人民就开始忙着张罗过年事宜,吃团圆饭,走亲戚等忙的是不亦乐乎。
但是这些过年的习俗,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关于过年习俗的各种由来。
1. 给压岁钱
过年最开心的,莫过于孩子们,因为他们可以收到压岁钱。而压岁钱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
汉代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些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佩戴的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寓意为压"祟"。
祟是传说中的小妖,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熟睡的孩子,传说有人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放在孩子的枕边,以此助孩子把祟吓退,因此得名为"压祟钱"。由于"祟"和"岁"谐音,就变成了"压岁钱"。
到了宋朝,压岁钱才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钱。
北宋神宗年间,某年春节夜晚,有个副宰相王韶的小儿子南陔,跟随大人在街头观灯游玩时,不料被歹人掠走,想勒索王韶一笔钱财。逃跑中正巧遇朝廷车子经过,南陔大声呼救,歹人放下南陔仓皇逃跑。
后来,宋神宗得知此事后,就赐予南陔一些金钱,给他压惊,从此"压岁钱"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2.穿新衣服
随着经济的发展,穿新衣服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但是在古代,能穿新衣服可是一件大事。一般普通人家的孩子,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
而过年穿新衣服的习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朝,也就是电视剧《琅琊榜》中虚构的梅长苏所生活的那个朝代。
穿上新衣服寓意着去旧迎新,而色彩鲜艳的新衣服,还能给新年添加几分喜庆。
3.守岁
守岁这一习俗最早的记录出现在西晋时期的四川等地,据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叫做"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
人们为了躲避年兽,大年三十晚上,都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
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而"守岁"也有着辞旧迎新,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的寓意,被流传至今。
4.贴春联
现在过年,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贴上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最早的春联出现于五代十国的后蜀,后蜀国君孟昶最先研制出了春联,只不过那时的春联并不写在红纸上。
因为人们觉得桃木有辟邪的功效,所以他就在桃木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这第一幅春联,贴在了自己的卧室门口。
因为其是用桃木制作的,所以当时称之为"桃符"。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
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而到了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书写春联。
5. 放爆竹
最早的爆竹并不是火药和纸制成的烟花,而是直接用火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所以叫爆竹。
话说年兽既不怕人,也不怕火,人们为了驱赶它,就想起在火中燃烧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放爆竹也就有了驱逐瘟邪,吉利平安的寓意。
到了宋代,火药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再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而除夕、春节燃放炮仗也就流行起来了,一直流传至今。
6. 吃饺子
北方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都会吃饺子。 饺子虽然历史悠久,但是过年吃饺子这一习俗直到明朝时才出现。
当时的人们,一般提前将饺子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才开始吃,子时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新的一年由此开始。吃饺子意味着"更岁交子","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其实,无论是什么习俗,都是人们对新的一年抒发美好愿望,希望可以越来越好。
地方风俗是某地区沿袭下来的风气、习惯、礼节等物,比如不同地区庆祝节日的方式不同,对于婚丧嫁娶的举行方式和规矩也有不同。地方风俗连接着人们之间的交际、感情,也能让统治者、管理者更好的考察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