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儒家经典《大学》(儒家经典教育)

如何理解儒家经典《大学》(儒家经典教育)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06-28 18:47:49

如何理解儒家经典《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是为朱熹《大学章句》。后世一般认为“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的。“大学”为据郑玄注为“博学”,即广泛地多多地学习之意。

《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是儒家教育的纲领性论著,是一篇中国古代论述修身治国的佳作,不仅充满了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和伦理观,而且洋溢着古代儒家学者治学修身的颇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具有教育哲学的价值。

(一)教育目的论:教育论与政治论的统一

强调教育与政治的统一,教育直接为政治服务是儒家教育的传统,也是《大学》的基本精神。在《大学》中,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人的培养和完善过程,是一个社会政治伦理从内化到外化的人的社会化过程,而社会的政治又是一个教育和改造所有人的过程,教化的过程。

在“三纲领”来看,教育的最高目的即是政治的目的,是完成政治的目的,为政治服务。“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亲民”,即使人自新;就是要“止于至善”,树立最美善的道德境界。就是天下所有的人,每一个人的教育和培养:“明明德”。一旦每个人“明”了其“明德”,则是理想社会自然实现之时,不再需要其他过程来完成。“三纲领”的宗旨即是道德修养与政治施为合谐统一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这也是儒家“修己治人”之道的概括,是儒家内圣外王人生哲学的具体化。

(二)教育的实质论:伦理道德教育

伦理道德教育的精神贯串在《大学》教育纲领的始终。在《大学》的体系里,道德对人的生活及价值具有本源的意义。《大学》说:"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因此,伦理道德既是政治的核心,又是教育的根本。从教育过程来说,伦理道德教育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归宿;既是教育的依据,又是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既是教育的过程,又是教育的目的。

(三)教育的过程论:修己治人

《大学》所提山的"三纲领"、"八条目"的教育程序,充分体现了儒家学术讲论的根本宗旨:"修己治人"之道。这正是儒家学者批判佛老的核心武器。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修己"与"治人"也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可以说是教育过程与政治过程相统一的精神在具体的人的培养过程中的体现。"修己"是教育自己,"治人"是教育他人。"修己治人"的过程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是一个政治过程,"修己"是"本",治人是"末","治人"是"修己"过程的自然外化,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而对于所治之人来说,又是一个"修己"的过程。这就是"修己治人"之道的核心。

(四)教育的理念:主体价值的自我教育观

《大学》所阐述的教育范畴,基本属于自我教育的范畴。三大纲领的起点是"明德",这个"明德"是从思孟学派的性善论推衍出来的。朱熹解释说:"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其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由此看来,"明德"即是人天生即具的完美本性。这种"明德",不仅具有人的一切美好品德的根底,而且有使人的所有美好品德发展完善和充分实现的本能。大学教育,就是要使人天生即具的"明德",依靠人的自觉的主观力量,即这个自天而来的"明德"本身而发扬光大。这就要在心性中下存养的工夫,这就是一个从自己开始的自修的过程,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大学》正是由此而提出了一个从自己做起,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为基础的、推己及人以至于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纲领的。

从"八条目"来看,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起点和基础。 “格物”即格除物欲,人虽天性本善,但因后天性受环境物欲的影响,因而会丧失掉部分良知,必须格除物欲才能招致良知而后才能意诚、心正、身修。这说的正是以存心养性为起点的自我教育,最后由内而外,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教育认识论

《大学》从“格物”的实际教育着手,到理想境界的“天下平”的实现的过程,在前后连接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环节(即“八条目”)里,实际存在着教育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

1.认识阶段。《大学》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从认识开始的。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要使人与整个人类的环境和谐并进、与社会一体化的过程。其中的 “致知”、“知之至”有两层意思:一是“致良知 “,即从心灵深处着手。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大学之道”)矣”“明德”、“修身”就是“本”。 二是“知止”,即了解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予以认同:“止于至善”,即君仁、臣敬、子孝、父慈、友信。也就是说,从理智上认识教育过程的最高目标,具有心理导向的作用,是达到目标的心理保证。

2.情感阶段。“诚意”和“正心”讲的都是道德情感的培养问题。情感是在对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产生的,是对事物的态度和意向。《大学》把“诚意”、“正心”放在“格物”、“致知”的自然逻辑过程之后,作为道德教育过程的第二阶段,表明作者已经自觉地认识到情感过程在教育过程中的必然和必需。《大学》把“诚意”作“不自欺欺人”解,把“正心”解释为勿为杂念动情。即“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一句话,要求人们在认识的基础上,以理智统帅情感,以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

3.力行阶段。《大学》把身体力行,躬身践履作为人的教育过程的完成阶段。因为在儒家学者看来,修身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德治",是为了理想社会的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贯穿着力行的原则,它们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大学》篇关于教育过程的认识论,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把社会的政治过程和要求与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教育过程联系起来,既注意了社会化要求,也基本符合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思想内部矛盾发展转化的过程,是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和理论意义的。总之,《大学》作为一种教育与政治相统一、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教育哲学思想,并没有具体论及师德修养和教学艺术,但是,其中蕴含着对师德修养和教学艺术的方法论,值得广大教育者深思和借鉴。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