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鸣鼎食”的贵族礼制中,地位最重要的青铜器类莫过于食器,食以火为先,烹煮器又首当其冲。
鼎是最重要的青铜礼器,是贵族祭祀及政治地位乃至社稷的象征。青铜鼎贯穿青铜器时代始终,其类型演变是时代文化脉络与地域文化元素最富典型意义的说明,堪称青铜器时代的坐标。青铜鼎器类器型无论腹部、足部、耳部还是纹饰、工艺,横看成岭侧成峰,复杂而多变。大致说来,盆鼎最多,方鼎最豪华,鬲鼎吸收了鬲腹足不分的局部结构特征,束腰平底最具地方特色;
立耳早于附耳,锥足最早,蹄足最晚,柱足介乎其间,扁足较特殊,耳足四点配列式早于耳足五点配列式;纹饰由几何形纹饰为主变为动物纹,再变为几何形纹饰,又变为复杂写实化,商代后期的殷墟时期与春秋以后的战国时期是两个青铜工艺高潮。鬲用于煮粥,其足部特征演变历程与鼎完全一致,分裆鬲早于联裆鬲。甗是蒸食器,上甑下鬲的结构到东周时期一变为上甑下鼎,再变为上甑下釜,联体甗早于分体甗。
盛食器中簋最为典型也最为活跃。盆形腹簋与鼓形腹簋虽有大致的早晚,但在殷末周初并有复古性交叉。
簋的无耳特征早于半环耳,耳下又延伸为珥,后来又出现鸟形耳。早期圈足较高,有孔的较早,圈足底端生出高阶、方座,接生扁足。无盖早于有盖的,盖顶圈足捉手变为镂空花瓣形捉手。簋在殷周之际与西周的前期和后期,结构与装饰风格的变化较为活跃。东周时簋渐渐衰落。
盨与簠可视为西周晚期以后簋中的特殊形制,基本都有盖,前者横截面为圆角长方形且存续时间很短,后者横截面为长方形延伸到战国时期。青铜豆相当于菜盘,主要盛赖以调味的酱,经历了殷代与战国两个青铜工艺高潮的辉煌。铺相当于青铜豆中的特殊形制,出现较晚且存续较短。豆与铺、豆与簋个别铭文自名互用,说明功能相近的器类联系更为密切。青铜敦出现于东周,综合了青铜鼎与青铜簋的结构,地域特色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