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下面让我们通过《世说新语》里记载的几则小故事来了解一下“书圣”王羲之的另一面吧!
智谋过人
【原文】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今译】右军将军王羲之年龄不到十岁的时候,大将军王敦非常喜爱他,经常安排他在自己军帐中睡觉。有一次,王敦先起床,王羲之还没有起来。一会儿,钱凤进帐,叫左右侍从避开议论事情,两人都忘掉了王羲之还在军帐里,就商议起了叛逆的阴谋。王羲之醒了,听到了他们所谈的内容,知道如果被他们发现,就没有活命的可能了,就用手指挖咽喉使自己呕吐,弄脏了头、脸和被褥,假装睡得很熟。王敦谈话谈到一半,才想起王羲之还没有起床,他与钱凤大惊失色,说:『不能不把他除掉。』及至打开帐子,只见王羲之吐得狼藉不堪,相信他确实还在熟睡,于是王羲之得以保全性命。当时人都称赞他有智谋。
逍遥之道
【原文】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纔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今译】王羲之任会稽内史,刚到任时,支道林正在那里。孙绰对王羲之说:『支道林标新立异,他胸中研究思考所及的义理,原本佳妙,您要不要见见他?』王羲之本来就有一腔俊迈之气,很轻视支道林。后来,孙绰与支道林共乘一辆车到王处,王总是设定界限,不与支道林交谈。一会儿支道林退出。后来正当王羲之要出去,车子已备好在门口,支对王说:『您请不要离开,贫道要与您稍微说几句。』就谈论起《庄子·逍遥游》。支道林说了几千言,纔思辞藻新奇可喜,就像繁花竞放,交相辉映。王羲之终于敞开胸襟,直陈己见,恋恋不舍,不想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