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封关羽为忠惠公;大观二年(1108年)进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敕封“义勇武安王,从祀武王庙”。南宋朝廷一再为关羽加封徽号,淳熙十五年(1188年)在当阳特封“壮缪(穆)义勇武安英济王”。
宋元之时,主祀关公的关庙已有“祀遍天下”之说,元代大儒郝经在《汉义勇武安王庙碑》中说“(关公)英灵遍天下,故在所庙祀,福善祸恶,神威赫然,人咸畏而敬之,而燕赵荆楚为尤笃,郡国州县、乡邑闾井皆有庙”。郝经作此记时为蒙古海迷失后元年(1249年),即宋理宗淳熙九年。说明早在宋元之时,关公祠庙已遍布神州大地。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关公显灵助战在鄱阳湖大胜陈友谅,重新恢复“(汉)寿亭侯祠”。洪武二十七年为关公建武庙于南京鸡鸣山,与历代帝王及功臣城隍诸庙并列,通称十庙。
嘉靖年间,关公祀典由“从祀”升级到“专祀”,成为国家祭祀对象,祀典也日益隆重。《关帝志·祀典》称:“明嘉靖年间(1522一1566),定京师祀典,每岁五月十三日遇关帝生辰,用牛一、羊一、猪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官行礼。四孟及岁暮,遣官祭,国有大事则告。凡祭,先期题请遣官行礼。”
万历十八年(1590年),明神宗朱翊钧进封关公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十月,朱翊钧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尊为护国佑民之神,此为天下关庙俱可称帝之始。自此关公成为儒释道教神权显赫的尊神。
清朝立朝后,不仅完整延续了明代朝廷民间对关公的崇奉,而且更加炙热鼎盛。徐珂在《中国风俗史》说:“国初出师,恒载关羽像以从,所向克捷。及入关,乃崇禩,尊于孔子并,满语称为关玛法。玛法者,祖之称,盖尊之至也。”
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年)四月,顺治敕封关帝“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称武圣,关王冢改称关林(洛阳关林);清圣祖康熙四年(1665年)尊关帝为“夫子”与孔夫子并称;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敕命天下省直郡邑皆立关帝庙,赐春秋大祭外加延祭,并用太牢,敕封山西关夫子;雍正八年(1730年)追封关帝称“武圣”,解州关帝庙称“武庙”,洛阳关帝陵称“关林”,与文圣孔夫子享同等祭祀礼仪;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以壮缪原谥,未孚定论,更命神勇,加号灵佑。后又改曰忠义。嘉庆十八年,加封仁勇。道光中,加威显。咸丰二年,加护国。明年,加保民。同治九年,加号翊赞。光绪五年,加号宣德。
据统计,历朝有16位皇帝23次为其御旨加封。关公崇拜跨越千年,历久不衰,光耀千古,成为安邦治国、教化民众的重要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