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槌”,是指一窍不通的意思。
侯宝林先生的相声《戏迷》:“内中有我这么一个棒槌,全乱套了。”这位戏迷先生,平时总吹嘘自己是戏剧专家,只是一上台,连龙套怎么走台步都不会,结果闹出了“一边儿一个一边儿仨”的笑话。这类人,外行,对于戏剧一窍不通,还装作什么全懂,“棒槌”,一个极其形象的比喻。
本来,棒槌是江南人家的洗衣工具,和上面说的“棒”不一样,洗衣服的棒槌,就短得多。《金瓶梅词话》第38回:“王六儿棒槌打捣鬼”写的就是韩道国兄弟找王六儿来捣鬼,“那妇人便取棒槌在手,赶着打出来。”可见这棒槌乃家家必备之物,平时用来洗衣舂米,急时更可以用作凶器打人,而且棒槌就放置在随手操得到的地方,伸手就可以取到。
“外行”也罢,“棒槌”也罢,原都是一种职业用语,也就是常说的“切口”,梨园界,将不懂戏剧的人称为是“外行”;棒槌,一般是古董行对外行人的称呼,不具备关于古董文物的起码知识,你可以漫天要价儿。这就是棒槌一说的由来。
天津人说话更富形象,说一个人是棒槌已经就够不客气的了,天津人在棒槌之上,还说那些外行人是“枣木棒槌”,一般的棒槌已经就不通气了,再到了枣木棒槌,那就无论怎样也钻不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