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钢的热处理能力通常比碳素钢更好。合金钢中添加了其他元素,如铬、钼、镍等,这些元素可以提高钢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
在热处理过程中,合金钢可以通过调整温度和冷却速度来获得不同的组织和性能,如淬火、回火等。而碳素钢的热处理能力相对较弱,通常只能进行简单的淬火和回火处理。因此,合金钢在工业领域中更常用于要求高强度和耐磨性的零件制造。
由于合金钢中含有较多的碳化物形成元素如,铬、钨、钼、钛、钒等,它们与碳有较强的亲和力,使碳化物向奥氏体溶解时,合金元素扩散困难,加之合金碳化物的稳定性高,使碳化物的溶解比较困难,因此,合金钢在加热时需要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时间。由此原因,合金钢也具有较高的挥霍稳定性。
合金比合成的金属高
在相同含碳量情况下,除了含Ni和Mn的合金钢外,大多数合金钢的热处理加热温度都比碳钢高,其主要原因是合金元素的加入而改变了碳在钢中的扩散速度所致。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如Ni、Co,可降低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激活能,增加奥氏体形成速度。相反,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如v、Ti、w、Mo等,与碳有较大的亲合力,增加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激活能,强烈地减缓碳在钢中的扩散,大大减慢了奥氏体化的过程。
奥氏体形成后,尚未固溶的各种类型的碳化物,其稳定性各不相同。稳定性高的碳化物,要使之完全分解和固溶于奥氏体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加热温度,这类合金元素将使奥氏体化的时间增长。
合金钢中奥氏体化过程还包括均匀化的过程。它不但需要碳的扩散,而且合金元素也必需要扩散。但合金元素的扩散速度很慢,即使在1000℃的高温下,也仅是碳扩散速度的万分之几或干分之几。因此,合金钢的奥氏体成分均匀化比碳钢更缓慢。以保证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并使之均匀化,从而充分发挥合金元素的作用。
一些合金钢耐高温.为了使合金溶入更充分.温度高一点好些.
为什么在相同的碳质量分数下,大多数合金刚的热处理加热温度都比碳素钢要高,保温时间要长 -
。。。^_^ 通常合金化会提高材料的Ac1温度与Ac3温度,尤其合金元素越多,使奥氏体均匀化的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因为在奥氏体均匀化过程中,大量合金元素需要改变自己在组织中得构成方式,或长程扩散,或固溶进机体等,因此需要的附加能量更高,对保温时间和温度通常更长
为什么在相同碳的质量分数下,合金刚的淬火变形和开裂现象不易产生 -
。。。^_^ 大部分合金元素都可以提升钢的淬透性和细化晶粒.晶粒的细化使马氏体长度降低,淬火应力降低.淬透性高降低淬火时应力不均匀的显现.这只主要的两个方面,其他细化的东西因合金元素的不同而变化,不能一概而全.
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为什么是错的,可以举几个例子吗 -
。。。^_^ 明明是氢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热越多的说.因为碳氢键的键能高与碳碳键
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多吗,请说明原因 -
。。。^_^ 是氢的质量分数越大,放热越多哦.
两种烃,所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为什么最简式就相同 -
。。。^_^ 烃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碳的质量分数相同,那么氢的质量分数也相同.既然两者都相同,其比值就是固定且相同的.当质量分数确定想通了,分别除以各自的原子量就是其最简式.那么最简式也是相同的.切记:这里只能说最简式相同.而分子式和分子的分子量还是有关系的.
相同质量的烷烃 碳的质量分数越大 燃烧放出的热量多还是少 -
。。。^_^ 1mol碳(12g)充分燃烧放出热量为393.5kj1mol氢气(2g)充分燃烧放出热量为285.5kj热量 显然: 相同质量的烷烃 碳的质量分数越大 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少!
分析说明优质碳素结构钢中,为什么碳的质量分数的差异会造成较大的性能差异?
。。。^_^ 钢中含碳量增加,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升高,但塑性和冲击性降低,当碳量0.23%超过时,钢的焊接性能变坏,因此用于焊接的低合金结构钢,含碳量一般不超过0.20%.碳量高还会降低钢的耐大气腐蚀能力,在露天料场的高碳钢就易锈蚀;此外,碳能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 典型的例子是低碳钢、高碳钢、高碳钢力学性能变化.
1,为什么燃烧相同质量的烃,烃含C的质量分数越大,生成的CO2越多?
。。。^_^ 烃中只有C和H两种元素.C燃烧生成CO2,H燃烧生成水.所以含C越多,生成的CO2越多
急求!!!解释在相同含碳量下,除含Ni和Mn合金钢外大多数合金钢热处理温度比碳钢高 -
。。。^_^ 简单解释:Ni、Mn扩大奥氏体区,使Ac3点下移,其它元素缩小奥氏体区Ac3上移,所以除Ni、Mn外的合金钢热处理奥氏体化温度比碳钢高.
高中化学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
。。。^_^ A错误,比如CH2=CH2和CH2=CHCH2CH3属于同系物.B错误,比如C2H4和C4H8就不是同分异构体.C正确,因为烃只有C和H结构,碳质量分数相同则氢质量分数相同,最简式一定相同.D错误,比如1molC2H4和C4H8燃烧产生的CO2不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