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总是从河面结冰是水的物理特性。由于河面是水体与外部环境接触的表面,河面最先感知外部环境温度。水体的结冰过程具有层次性,结冰顺序是先从水面开始然后向水体下部进行。
实际情况是水体具备一定深度时,水底并不会结冰,水底水温可达摄氏零上4度,这样的水温也是很多水中生物得以熬过严冬的基础。
我们在课本上学到,当温度降到0℃时水就会变成冰。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一方面自然界中 的水不是纯净的水,里面溶解了很多物质,水的凝固点降低,水需在0℃以下才能冻结;
另一方面,当温度刚好由零度以上降到0℃时,水是不会结冻的,因为结冰 时放出的潜热很大,如果正好是冰点,刚生成的冰晶又会很快融化掉。所以,一般温度在零度以下河水才出现冻结现象。
静水结冰需要较长的过冷,实验室里曾经记录到蒸馏水过冷到-20℃还不见冰晶出现的数据。
一般静水冷却到4℃后,水面继续降温,仅能使表层发生冷却,底层在较长时间里还是维持在4℃的温度,所以静水冻结是从水面开始的。初冬时节河流淌凌是河流开始结冰的最初阶段。河水是汹涌流动的,流水结冰过程与静水很不相 同。
流水由于处在流动状态,紊流扰动强,不仅表层冷却迅速,就是底层也同时降温,水面和水内几乎可以同时结冰。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河流结冰是同时在水面和 水中发生的。理由是河流混合作用强,在结冰前河水上下都能达到大体相同的温度,只要有结晶核,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始结冰。
底冰的存在证明了这种理论的可能 性。河流封冻有二种情况。
一种是从岸边开始,先结成岸冰,向河心发展,逐渐汇合成冰桥,冰桥宽度扩展,使整个河面全被封冻。
还有一种是流冰在河流狭窄或浅滩处形成冰坝后,冰块相互之间和冰块与河岸之间迅速冻结起来,并逆流向上扩展,使整个河面封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