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探索万物之奥,那么首先一点,对象首先得是可说的,可描述的,不然连说都无法说,要了解万物之奥就无从谈起。
自然界这个可说可描述的性质,可以称之为确定性。
万物有了确定性,接下来,如果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世界本身相符合的话,这样的认知则可以被称之为真理。
西方人对世界的探索,就是围绕这两大主题和线索展开的,一个是确定性,一个是真理。
自然界是一个可说的对象,这个可说的对象为A,通过人类的认知,可以把A用人类的语言,描述为B,西方人认为,人类知识的最高最求,就是使B和A等价,就是追求这个真理。
但事情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西方的思想史上,给定任意时期,都会出现很多种不同版本的A和B。如果有一种思想,单方面宣布只有自己版本的A是唯一的确定性,自己版本的B也是唯一的真理,其他的都是非法的都是谬误的,那么我们可以把这样不讲理的思想,称之为神学。
信奉这种神学的人,可以被称之为神棍。
西方的哲学,根基建立在神学之上,所以西方的哲学家多出疯子,这不是玩笑。
苏格拉底认为,世界存在着一个可以准确描述的A。人类存在的意义,人类知识的终极目的,就在于认识这个A。苏格拉底,把意识到世界存在着一个A,称之为人类具有了理性。理性概念的提出,是西方人和自然母体完全断裂的标志。
柏拉图接着苏格拉底的思想,继续向下发展,这就是理想国一书的根基。
既然世界是可以精确描述的,那么要描述世界,就在于找到世界的本质。这个关于世界本质的思想,就是理念。
马有红马,黄马,白马,黑马,但是马的本质是什么呢?柏拉图认为,这些马都不是马的本质,所以黑马白马都不是马。柏拉图的理念说,和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简直同出一辙。
如果所有的马,都不是马的本质,那么又要去何处探求这个马的本质呢。这道题,是无解的。
因此,在理想国一书中,只有歧途以及对歧途的思考,从来都没有答案。
我可以大胆的说:西方哲学不解答任何人生之事,它指向的仅仅是自己虚构的慨念,虚构的精神国土,这是种排斥人世间的学识,不入道!
在古埃及人那里,人活着的最高意义,在于他的灵魂不灭,在于坚信,人死了之后,灵魂肯定有一天会回来。就像所有失去妈妈的小孩,都坚信妈妈一定会回来一样。在狮身人面像的眼神里,可以看到,他的目光里,满满的都是希冀。那是一种小孩子坐在门口等妈妈回来的眼神。古埃及人,为了让他们的灵魂回来,让他们的妈妈回来,把所有的精力和财富,都用在了这件事上,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才是他们活着的最高目的与终极意义。
建那么大的金字塔,劳民伤财,对现实中,人的生存和繁衍,有意义吗,用中国文化的思维来看,显然没有意义。但是对于古埃及人来说,它就是一切事中,最重要的事,是一切生活中,最重要的生活。很多人说,中国文化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文化,西方文化是超越文化。这是连看热闹都不会看的人,西方人所谓的超越文化,只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妈妈。为了找妈妈,才不得不做出来了很多对于现实生活毫无意义的思想和行为。
怎么理解这种思想呢,好比说一台电脑,灵魂不灭论是认为,系统可以脱离电脑单独存在并永远不灭。
苏格拉底、柏拉图所代表的抽象神学时期,西方人已经渐渐不再坚信,灵魂不灭这件事。但是生活还要继续,他们只好在现实中,给自己画一个归宿。这个归宿,就是理性,理念,真理。这时候的西方人,对他们来说,他们活着的最高意义,就是坚信在抽象领域中,存在着一个抽象的归宿。
不然无法理解古希腊拜数教因为有人发现了根号二,而把人杀死,也无法理解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的狂荡。通过形式逻辑,对自然的模拟,这本身就是一个画妈妈的行为,注定一开始就是一个精神孤儿的悲剧。
维特根斯坦认为,所有的哲学思想,都是贫民窟里的恶房东,都是为了对人进行精神奴役而发明的。
而他的使命,就是把这些恶房东都击溃,把那些可怜的被人控制了头脑的人,解救出来。他不是要摧毁哪一种思想和哪一种哲学,他是要在整体上,把所有的哲学都瓦解掉。我不是说你,我是说在座的所有的人,都是垃圾。维特根斯坦,就是这种态度。
哲学不是思想,不是流派,也不是答案,更不是一本书活着一个宗教!人类终极的哲学是两个问题:
1、认识理解世界,找到宇宙第一推动力
2、人的精神问题,找到生命的第一推动力。
其实这两个问题合二为一时,即复归于华夏,复归于老子的道。
人就是自己的宇宙,自己的主宰,不需要太飘渺虚幻的东西,大道的精神不需要寄托。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此书是他的代表作,涉及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
《理想国》共十卷。第一、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概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第八、九卷讨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作品中洞穴比喻、公民思想、理念论、灵魂论、回忆论、正义观念等观点具有超前的唯物主义和科学因素
《理想国》集中了作者政治、道德、教育诸方面的观点,表现了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可以说是近代“乌托邦”思想的源头,是柏拉图哲学体系走向成熟后的第一次全面总结。书中论述的国家形态成为后世的国家制度、政治统治的模本,表现了这部著作的内涵不可穷尽性,虽经千年仍然为后人研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