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发展有三个阶段,按照年龄划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一是,生理自我从出生后8个月开始,到3岁左右,相当于婴儿期。
这个时期,孩子主要发展生理自我意识,“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比如孩子渴了,原本说“宝宝要喝水”,突然有一天孩子会说“我要喝水”,这就发展出自我概念,开始知道自己和别人是不同的。又比如,一旦从照片或者视频中发现了自己,非常兴奋,能够区分自己来。
二是,社会自我从3、4岁到13、14岁,差不多10年时间,相当于幼儿和儿童期。
这个期间,孩子在认识自我身体基础上,主要发展社会自我,比如从问“我是谁”到问“你是谁”,有了发展社会关系的需要。
这其实就是个体社会化过程,孩子上幼儿园到上学读书,意味着从家庭开始,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从新环境和周围伙伴相处中,不断发展适应环境和提升自我意识能力。
三是,心理自我从13、14岁到成年,差不多经历10年时间,相当于青少时期。
发展到此阶段,个体能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和特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孩子开始追求独立自主,内心思考“我要成为谁”,用专业术语说就是寻求“自我同一性”。
这个阶段,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迅速形成,对终生影响巨大。
1.生理自我——对自己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出生到3岁)
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以躯体为基础,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解释外界,这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从个体8个月左右开始到3岁左右成熟。该阶段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如身高、体重、外貌、性别、年龄等)的认识,以及对身体的健康状况、温饱与饥寒、精神状态等直接的体验。生理自我是与生俱来,并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不断与他人进行交往和学习而逐渐发展成熟的,它让个体得以把自我和非我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是依托于自己的躯体内的,因此,我们只能接受它而不能改变它。
2.生理自我——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三岁至十三四岁)
生理自我(客观化时期),参与社会化活动,有自我实现的欲望,努力学习,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又称为社会自我阶段。在这个时期,通过儿童的三种活动——游戏、劳动(自我服务性)和学习,使个体逐渐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社会性属性有了认识和掌握,在此基础上,个体建立了初步的角色意识,标志着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3.社会自我——对自己与所处客观环境关系的认识和体验(青春期-成年,约10年)
社会自我(主观化时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角色的认识,包括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地位、责任、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如个体在集体中是否被人尊重?在团队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还是无足轻重?故此,该阶段主要表现出4个特点:(1)用自己的观点来认识、评价客观事物,使个体的思维和行为带有浓重的个性色彩;(2)个体从自身出发,强调相应事物的重要性,形成特有的价值观体系,指导自己言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3)追求生活目标,出现于价值观相一致的自我理想;(4)抽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使自我意识超脱具体情境,进入精神领域。
以上是关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三阶段,在考试中时常考发展阶段顺序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又或者是每个阶段的时间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