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古代大概相当于举人吧。
1、没考中秀才的叫童生。就像初中生以下的学历吧。考试以乡级为单位,一年一次。
2、秀才有机会参加乡试,就是考举人。就相当于中考了。三年一次。
3、举人有资格参加会试,就是进京赶考。现在应该是高考了吧。会试考场设在北京顺天府贡院,90%以上的淘汰率下,通过了取得贡士称号。又叫进士。进士就可以按名次分官了。
古时候的乡试是各省分别命题的考试,与今天的高考大体相当,而录取人数,录取比例与现在的高考相比还要苛刻一些,所以个人以为八九十年代的本科录取者可以与举人相当(同时也考虑到当时一旦进入大学,基本上可以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而如今时代,高考虽然仍然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而大学教育早已普及,一个人想要立身于世,高考也不再是唯一途径,况且像过去那种一朝及第就可飞黄腾达的情况再也不会出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将高考与科举相类比已不再有价值;在人生中不断开拓和奋斗,才是立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