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的观沧海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登碣石山的。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诗中有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碣石,河北昌黎碣石山,说明站在此山上可以看到大海,我们都知道,河北位于渤海湾西,所以得出答案,此沧海为:【渤海】,位于:河北秦皇岛
曹操的观沧海开头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中提到碣石具体指哪呢,有如下争议
一说是秦皇岛昌黎县的碣石山
一种说法是秦皇岛山海关区古城东秦始皇行宫对面海中的碣石
还有一种说法说,碣石指的是山东无棣县的一个63米高,0.3平方公里方圆的死火山。
到底碣石指的是哪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
先看看曹操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汉朝末年,红巾军的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已经是天下大乱,群雄四起了。在北方比较有实力的就算曹操和袁绍,公元200年左右,河北的袁绍组织11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当时曹操全部的兵力一共才2万多人,开始曹操都想逃跑了,后来几个谋士挺给力,给他摆事实讲道理,说袁绍志大才疏,用人多疑,手下没几个强将,可以跟他杠一下,曹操本来心里也是不服气就听从谋士意见,开始在黄河南岸精心布置防守,由于寡不敌众开始吃了不少败仗。战争僵持了有一年多,袁绍的缺点暴露出来了,由于他的多疑,身边的谋士许攸叛变了,许攸不但把袁绍的一切计划都告诉了曹操,还帮曹操出谋划策,让曹操烧了袁绍的粮草,古代战争,粮草就是军队的生命线,战争的天平开始向曹操这边倾斜,双方在官渡展开战略决战,此役曹操以区区两万多人坑杀袁绍70000多人,这就是官渡之战,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官渡之战后,袁绍被赶回河北老家,没两年抑郁而死,儿子继位,有过了两年曹操北伐把袁绍的儿子赶到辽东投奔了乌桓。公元207年曹操为了消除北方的威胁,决定讨打乌桓,
乌桓大概就在今天的辽宁省朝阳市附近,曹操去的时候走的东古北口线,大概从现在的卢龙青龙承德穿过,仗打的挺艰苦,由于正是秋季天气转凉,首席谋士郭嘉还得重感冒病死了,后来多亏听了一个神童周不疑的计谋,也是以少胜多战胜了乌桓。
北征乌桓的时候为了战略需要走的是山路,打了大胜仗,抢了不少财物,又俘虏改编了几万乌桓人,大军决定走平坦的辽西走廊,从朝阳到锦州到绥中,山海关然后回河南老家。
回到主题,曹操的观沧海是在北征乌桓后回来的路上写的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是没有争议的。那么曹操会不会出了山海关南下再向东折返到山东无棣,然后再向西回到河南。显然这个行程路线是很荒谬的,且不说军队带了大量辎重,就是10来万的人刚打完仗也不愿意多走路了。所以说诗中的这个碣石应该跟山东无棣县的碣石山没半点关系。
现在可选项还有山海关的秦皇宫遗址的碣石和昌黎的碣石山,两个地方相距70多公里,一个在海里,一个在海边,而且都在曹操返回的必经之路上。我们再赏析一下曹操写的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学校的书本上是这样解释的,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注碣石指的是昌黎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我们来看看现实的碣石山
几张图片中不管从哪个角度都看不到苍茫的大海,即使是最晴朗的天看海也是白茫茫的一小片。在看书本中对临的解释
课本中解释为,登上,游览的意思,那么我们再看看字典里临的释义,
很明显字典中临字都没有登上,游览的意思。下面的场景就很好解释了
向东靠近碣石的方向走,来观看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书本中这样解释
海水多么的宽广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很明显这个场景应该是近视角,而且也应该是平视角观察到的,
途中画⭕位置在文革时期还有几个高耸的石柱后来建码头炸平了。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种近角度才能看到海中翻起的浪花。碣石山上肯定啥也看不到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星汉灿烂,若出其中。这个应该是描写水天相接处天海连为一体,近海才有的场景。
综上所述,诗中的碣石如果假定为山海关附近秦始皇行宫对面海里的碣石,最为合理了。
有的朋友会说以前海水会不会就在碣石山的跟前,后来退去了。应该不是的
这照片是从秦皇行宫门口拍的,很明显2000年来海岸线几乎没有变化。秦始皇曾为对面海里的两个伫立的碣石题过字,是龙门两个字,现在当地有收藏。
以上是本人一点粗浅的见解,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找到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