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在《诗经》的一些篇章里已有描述,早在约3000年前就有了香包。有趣的是,香包出现的早期是男人佩戴,并且香包并不是只有端午节才佩戴,而是日用品。
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在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带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同时它开创了“香草美人”的象征,表现品质高洁、情操高雅。当然,“香草美人”指的是男子。
至秦、汉、晋时期,香包还一直是男人佩戴。西汉成书的《礼记》云:“五采谓之绣。”香包用青、赤、黄、白、黑五色丝线刺绣而成,色彩绚丽,有装饰衣着、把玩欣赏之审美功用,又因填有特殊的中药材,兼有驱邪、除菌、爽神的功效。《礼记·类则》载:“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佩戴香包,晨昏叩拜父母,必须佩戴香包,由此香包还具有了礼仪作用。
晋代以后香包渐女人、儿童日常开始使用。到了唐宋时期,香囊为仕女、美人所钟爱。而男性官吏朝服上开始佩戴香包,礼仪作用愈加凸显。这一时期,香包出现更为实用的变化,即荷包。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同时由于手工艺的发展,香囊也有了不同材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还利用重力平衡作用,使香料不洒落,非常机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