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寺,又名灵济庙。东晋隆安年间建,因在阳山东,又称东白龙,与阳山西白龙寺为姐妹寺。
有关白龙寺的传说,自宋至清,前人多有碑述。以宋代胡伟的《白龙庙记》最为详实,现节录如下:
“东晋隆安中,缪氏女因出归途日暮,天欲雨,忽遇老人,询姓氏居所,愿假避雨,待旦而前语,竟失老人所在,已而有娠,父母恶而逐之。乞食于邻,逾年产一肉块,弃之水中标,忽焉块破化为白龙,宛延母前,若有所告者。母惊仆地,须臾,雷电晦冥,风雨交作。良久开霁,则白龙夭矫于山椒,俄倾,复还产所,视母已死,乃飞腾而去。乡民厚葬其母于此。今所谓龙冢是也。自是凭巫以求立祠,且言所产白龙已庙食长沙。于是,乡民建龙母庙于山巓。每岁三月十有八日,龙归省母前期旬日,天气肃寒,四山烟雨,乍晴复合。正诞之辰,龙必见形,或长身寻丈,隐显于众山之上,或小如蜥蜴,依于庙貌。暴风雷雨,澍沟号木,则其验也。”
据说在白龙寺求雨十分灵验,因此地方官员奏请朝廷敕建灵济庙,时在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又奏封龙母为“显应夫人”,时在乾道四年(1168)。
《阳山志》中一段记述更是将白龙寺祈雨灵验说得活灵活现。
“相传昔京口江步有白须老,云自长沙来,买舟至阳山省亲,许钱十千,先与其半。登舟令篙师瞑目,忽抵许市。舟人随至山间,值风雨避于庙中,忽于神像前得钱,始知为龙,遂以钱设僧供,辞谢而去。逮令雨旱祷之,辄应。有司祀之,代有封号,有碑。”
宋范成大有《龙母庙》一诗亦浓缩了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
孝龙分职隶湘西,天许宁亲岁一归。
风雹春雪损桃李,山中寒食尚冬衣。
白龙寺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屡有修建。据《浒墅关志》记载,南宋绍定间(1228)重建,元元贞间(1295)僧守淳募参政张暄修。明宣德五年(1430)郡守况钟重修,弘治三年(1490)郡守孟俊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郡守徐节重修,至清朝屡次兴修,地方官员专抽白墡税十分之二拨作香火修葺费。
白龙寺在民国时已破败不堪,但寺中仍保留着历代珍贵的碑刻。计有宋碑五块,元刻三块,明刻七块,清碑一块,木榜四块。李根源入庙考察,曾作日记详细记载了当时所见的情景。抗战中曾有日本人来此庙。
上世纪五十年代,白龙寺颓败,改为阳东小学校舍,至1966年文革,碑刻文字悉数凿去。灵济胜景,尚存古井一口,碑石一块,柱础两方及庙前香花桥旧基。
农历三月十八是白龙寺白龙公子诞辰日,当地善男信女都会云集白龙寺,举行各种纪念活动,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