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宰相的称呼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相国或相邦,丞相,即宰相,百官之长.秦代宰相亦称丞相或相国,国相.西汉沿置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主持国家最高政务.西汉末年,改宰相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一起三公,亦称三司.东汉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太尉,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西汉武帝时,防止臣下专权将政务中枢从三公府移入内廷,由尚书协助皇帝裁决庶政,尚书台便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尚书台长官尚书令则成了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长官,成实际上的宰相.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宰相或称丞相,相国,或称司徒,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等,时置时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