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者,……也
这是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或解说。如司马迁《鸿门宴》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二、……者也
有些判断句,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三、……者,……
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的判断句,并不多见。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四、……,……也
判断句中,“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有时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五、借助动词“为”或“是”表判断
如司马迁《鸿门宴》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六、利用副词“乃”“即”“则”“皆”“亦”“素”等表示肯定判断,“非”表否定判断
“乃”“即”“则”“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如苏洵《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七、无标识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并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秦,虎狼之国,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