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干政,董卓之乱是造成皇帝失去权力的主要原因。
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要铲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按照袁绍的建议,召董卓进京勤王,灭掉宦官集团,谁知十常侍先下手为强,杀了何进,袁绍,曹操带兵进宫灭了十常侍。一下子外戚,宦官同时肃清,却让董卓捡了便宜,控制了朝政,董卓残暴不仁,废少帝,立献帝,还杀了何太后和少帝。献帝成了董卓手中的傀儡。皇帝的权力丧失殆尽。
东汉末年的朝廷,皇帝崇信宦官,要么是外戚当权,大力打击士人,实行了“党锢”。
汉灵帝当皇帝时,大肆敛财,大兴土木,途径之一是卖官鬻爵。那时,当官都要向皇帝纳贡,立有军功或有威望者都要交钱方能升官,三公也不能例外。
汉灵帝的另一途径是加税,大太监、中常侍张让、赵忠建议对全国的耕地每亩加收十钱,用于修建宫殿等项目。灵帝还下诏让各地向都城洛阳运送木材和石料,宦官们在验收时强迫地方贱卖。各地的官吏乘机增加百姓赋税,让百姓困苦不堪。官逼民反,爆发了黄巾起义。
皇族刘焉看到天下混乱,便向汉灵帝建议为了镇压叛乱,设置更有权力的州牧。以前,州里仅有负责监督的刺史,底下是郡守,州牧则一统州军政大权。州牧有利于指挥调动全州力量,但也为诸侯割据打下了伏笔。刘焉被委任为益州牧,他儿子刘璋后来就独霸益州了。董卓当政时任命公孙度为辽东郡太守,公孙度便自称为辽东侯、平州牧,割据一方。魏国时期,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自立为王,被司马懿剿灭了。
汉灵帝死后,年幼的汉少帝登基,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对立,袁绍与董卓相继登场,助推了东汉的倒塌和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