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周太祖郭威去世,他的养子柴荣(后改称郭荣)继位称帝,史称周世宗。建都太原的北汉主刘崇闻讯,十分高兴,他认为周有丧事,天子新立,无力征战,正是兴兵灭周的好时机。他遣使与契丹通好,自称“侄皇帝”,乞求契丹派兵合攻后周。刚刚即位的周世宗柴荣,面对大军压境的北汉主刘崇的军队,不顾众人劝阻毅然御驾亲征。这便拉开了史上有名的高平之战的序幕。
当年二月,契丹派大将杨衮带领骑兵万余及步兵五六万人,号称十万,到达晋阳(今太原),北汉主以张元徽为先锋,领兵三万,联合进逼泽、潞二州,后周泽潞节度使李筠穆令以两千步骑抵御联军,在太平驿(今襄垣西北)被打败。联军乘胜包围,除留少量部队围困潞州(今长治)外,大部队长驱南下泽州(今晋城),企图一举灭亡后周。
周世宗得到入犯警报,决定亲征抵抗,亲率周军北上太行,迎击契丹北汉联军。三月十日,周军从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出发,周世宗令李重进、白重赞为左翼,樊爱能、何徽为右翼,向训、史彦超领精骑居中,与联军对峙,张永德领禁兵紧随世宗。而联军的部局是:北汉末刘崇居中军,将台设渠头村;大将张元徽领左军,将台居东,在高都镇东岭村;契丹杨衮领右军,将台居西,在巴公镇宫庄村。阵容严整,摆出决战的架势。
北汉主看到后周人马不多,认为不用契丹的人马也可以击败周军,他决计抛开契丹援军,仅用汉军去击败周军,同时让契丹人看看汉军的厉害。北汉的将领们也都表示同意。杨衮在阵前观察了后周军的阵势和军容,对北汉主提出了不同意见。北汉主不以为然,没有采纳。杨衮便选择了沉默。当时东北风很大,突然又转为南风。北汉副枢密使王延嗣派司天监李义向北汉主进言,劝北汉主出击。枢密直学士王得中认为风势不利,不宜出击,北汉主不听,命东军先进攻,张元徽亲自率领千余精骑冲击后周的右军。后周的右军主将樊爱能、何徽本来就有怯战心理,交战不久,看到北汉军来势很猛,抵挡不住,于是阵前投敌。后周右军被击溃,有上千步兵解甲投降。周世宗看到战事紧急,后周军濒临溃败的边缘,亲自率领左右的亲兵冒着矢石出阵督战。
当时还是后周禁军将领的赵匡胤,先招呼同伴向前冲锋,又请张永德率军从左翼出击,自己率军从右翼出击。张永德同意,两人各率领两千人马随周世宗出击。赵匡胤身先士卒,迎敌血战,主将奋勇,士卒更是拼死力战,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兵抵挡不住。内殿直马仁禹也激励同伴进击,他自己跃马猛射,连毙数十敌军,后周军的士气更加高涨。殿前右番行首马全义也率领部下几百骑兵向前猛攻。北汉主知道周世宗亲自出战后,命人嘉奖张元徽,催促张元徽乘胜进攻。张元徽前进,战马被射倒,被后周军斩杀。北汉骁将张元徽被阵斩,汉军士气低落,后周军乘着越来越大的南风,猛烈进攻,北汉军大败。
虽然北汉主亲自挥舞旗帜,但是也制止不住北汉军的溃败。杨衮看到后周军如此骁勇,不敢救援,又恨北汉主不听他的劝告,先率领契丹骑兵撤退了。从战场上溃败的樊爱能、何徽率领溃军一路抢劫辎重,散布谣言,并且企图阻止后军刘词的前进。刘词不听,率军前进,在黄昏时与前军会合,当时北汉兵尚有兵万余人,隔山涧布阵,企图抵抗。后周军得到增援,又发起猛攻,北汉军崩溃了,王延嗣被杀,后周军一路追杀到泽州的高平城,北汉兵僵尸布满山谷,丢弃的军资器械到处都是,另有数千北汉兵投降。北汉主仅仅率领百余骑兵狼狈脱逃。高平大战,后周军取得全胜。
纵观整个战局,周世宗柴荣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和他的英勇神武不无关系,面对自己的将领阵前降敌他依然能够做到镇定自若,不乱阵脚,这才使得涣散的军心得以再次凝聚。试想一下倘若当时柴荣怯懦了,唯一的结局就是身死人手。反观刘崇,他的骄傲轻敌,不懂逆风作战的危害,听不进意见无疑都是导致他最终失败收场的致命因素。
高平之战是历史上的有名战役,经此一战,中原王朝由弱转强。此后,周世宗选贤任能,南征北战,扫平割据,也为以后北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