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蟋蟀的繁殖经过卵、若虫、成虫过程,属不完全变态。;蟋蟀腹部末端有一根产卵管,产卵时插入土中。常见的蟋蟀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越冬卵于10月产下,第二年4~5月孵化为若虫。
花生大蟋在广西1年1代,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危害花生幼苗。
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继续为害。;若虫蜕皮6次(即6个龄期),每次3~4天,共需20~25天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141~151天。成虫、若虫穴居深达0.6米甚至更深。;扩展资料:;生活习性;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蟋蟀利用翅膀发声,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雌雄最明显的区别在尾部的产卵器。
雌性个体较大,正后端有针孔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连同臀部两侧的尾巴;雄虫尾部没有针状产卵器,只有自臀尖向斜后方长出的两只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