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朝皇帝李世民对外开放的历史(唐朝皇帝怎么评价李世民)

关于唐朝皇帝李世民对外开放的历史(唐朝皇帝怎么评价李世民)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4-12-09 10:55:55

关于唐朝皇帝李世民对外开放的历史

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唐朝素以开放著称,就连统治者的称呼也很别致。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接受四夷君长的请求,开始自称“天可汗”。也就是说,唐太宗从此有了双重身份,在唐朝臣民面前,他是“皇帝”;在四夷君长面前,他又是“天可汗”。

唐太宗

“可汗”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自郁久闾社仑建立柔然,自称丘豆伐可汗后,可汗正式成为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呼。柔然人败亡后,代之兴起的突厥人继承了可汗的称号,并把它传播到内亚各语言和各族群的政治体中,使“可汗”的称号流行开来。

唐太宗愿意接受“天可汗”的称号,是他对少数民族开明态度的外在表现。就如何看待少数民族问题,唐太宗曾说过“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

唐朝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王朝,正在于它对少数民族的包容态度,而这种包容态度的形成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华夷之辨的产生

华夷之辨是指区分华夏族(后来的汉族)和夷狄(散居在汉族周边的少数民族)的一种方式。孔子曾说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是他在礼仪、文化、服饰方面区分华夏和夷狄,当然,孔子强调的是文化,而不是血统。

孔子

秦汉时期,中原与匈奴关系紧张,华夷之辨开始盛行起来,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许多儒生看来,匈奴人“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没有仁义的观念,也没有廉耻的观念,因此形同禽兽。

随着中原与匈奴的交流日益增多,彼此了解加深,少数接受汉化的匈奴人开始进入中原,踏入仕途。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金日磾了,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后因父亲被杀,没入汉廷。在因缘巧合之下,汉武帝启用了金日磾,金日磾曾徒手擒获刺客,救过汉武帝一命,被誉为忠孝之人。汉武帝驾崩前,把太子托孤给金日磾,金日磾因此以异族的身份成为辅政大臣。金日磾家教有方,他的子孙后代世代为官,在朝廷显赫一时。

然而,金日磾毕竟只是少数,“华夷之辨”还是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经历汉末三国的战乱后,大量少数民族内迁,这些少数民族汉化不彻底,在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上与中原人有着难以消解的矛盾,这就导致了西晋初年的少数民族起义不断。

为防止事态扩大,江统向朝廷上奏《徙戎论》,希望朝廷能意识到氐、羌、匈奴等族“始徙之时,户落百数,子孙孳息,今以千计,数世之后,必至殷炽”的事实,并建议朝廷“申谕发遣,还其本域,慰彼羁旅怀土之思,释我华夏纤介之忧”。但是朝廷无所作为,加之八王之乱爆发,这导致西晋统治瓦解,氐、羌、羯、匈奴、鲜卑等族纷纷走向独立建国的道路,造成北方战乱不休,历史由此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华夷之辨的消失

五胡争霸中原,固然带来了极大地破坏,同时也考验着他们。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他们想要在中原立足,不能光靠打打杀杀,还要想法适应中原的生活,赢得百姓的支持,方可巩固自己的政权。

五胡治理国家时,普遍使用“胡汉分治”的方式,即对汉人实行汉制,而对胡人实行大单于制,保留了传统的部落制。在国家制度的框架下,五胡的统治者于是具有了双重身份,故而他们在选择称号时兼称汉式的“王”和胡氏的“大单于”。羯人石勒建立后赵时自称“赵王、大单于”,氐人苻健建立前秦时自称“天王、大单于”,羌人姚苌建立后秦时自称“万年秦王、大单于”,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夏国时亦自称“天王、大单于”,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当五胡的统治者正式称皇帝后,他们会把“大单于”的称号授予继承人,以继续实行大单于制。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