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与演变
“羊”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是一个象形文字,采用以局部替代整体的造字方法。描绘的是一只羊头的正视图,上端是两只弯曲的羊角,中间一竖是羊脸的线条化,下部向上斜的两短画像羊的胡须。为了方便刻画,后来弯曲的羊角逐步减省为一短线。
青铜器上的金文,因为刻画方法的变得更加方便,羊的形象刻画得更加形象逼真,商代羊己觚上的“羊”就是一幅画,描绘了羊的头部、眼睛、肥硕的身体、腿,特别是巨大的羊角更加突出表示了羊的特征。后来变成抽象画,用羊头代表羊,描绘了羊头的形状,弯弯的羊角,倒三角的脸。随着文字的发展,字形逐步笔画化、线条化。羊角变成了两个“人”字形,羊脸变成了两横一竖。由于羊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羊”字的金文字形也非常丰富多彩。
小篆字形继承金文,有的字形把羊角拉长,有的字形由两横变成了三横。
隶书继承小篆,字形基本统一,变成了现在“羊”字的形状,成了纯纯的记号字。
“羊”,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yáng,xiáng,最早见于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羊”的基本含义为哺乳动物,反刍类,一般头上有一对角,品种很多,如绵羊;引申含义为姓。
在古文中,“羊”同“祥”,表示吉祥。
字源演变
“羊”,初见于甲骨文时代,这是一个正面看的羊头,特点是两只角向下弯,下端是尖尖的嘴巴。古文常借“羊”为“祥”,如“吉羊”。
后来逐渐见于金文、楚系简帛、秦系简牍、说文小篆、传抄古文字,最终逐渐演变成楷书体和简化版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