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观念:傅雷在信中强调了对儿子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性,包括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智力教育和艺术教育。他认为这是培养孩子成为有用之人的基础。
2. 独立思考:傅雷鼓励儿子傅聪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盲从他人,要勇于质疑和探索真理。
3. 人生观和价值观:傅雷夫妇在信中多次提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们认为人应该有所追求,有所贡献,不应该仅仅满足于物质享受。
4. 艺术修养:作为艺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傅雷在信中经常讨论艺术和音乐,他对艺术的理解和鉴赏力对读者的艺术修养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5. 爱国情怀:傅雷夫妇在信中表达了对国家的深厚感情,他们认为个人的成就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这种爱国情怀对读者有很大的感染力。
6. 人格魅力:傅雷夫妇在信中展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包括诚实、坚韧、谦虚和对家庭的责任,这些都是值得读者学习的榜样。
7. 生活态度:傅雷夫妇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总是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的这种生活态度可以激励读者在逆境中保持坚强和乐观。
持续用心陪伴孩子成长
01.精神上的陪伴
《傅雷家书》正是从儿子傅聪离开家赴波兰留学开始的。悠悠岁月,茫茫大海,这些长时期,在遥遥数万里的两地之间,把父子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是一封封抵万金的家书。
在1954年11月的一封家书中,傅雷写到:“……多少对你的爱,对你的友谊,不知如何在笔底下传达给你!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
远隔万里,父亲通过书信这个载体让儿子感受到精神上的陪伴和浓浓父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只放在心里,还应该适时表达出来,更何况我们处在信息时代,通讯方式快捷、多元,现在的家长可以通过微信、email等工具与孩子进行精神和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02.陪伴的有效性
对成年孩子的陪伴,重在有效性而非频率。尤其是孩子大了成年了,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和独立思考,家长的陪伴更多时候是给予孩子一些及时的引导和建议,帮助答疑、解惑。
傅雷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孩子,我忙得很,只能和你说几桩重要的事。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去除围巾。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记!切记!……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这与群众情绪大有关系,应及时注意。只要不急,心里放平静些,表情自然会和缓……总而言之,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
在帮助傅聪演奏时的心理调节方面,傅雷信中说:“你的比赛固然是重负,但无论如何要做一番思想准备。只要尽量以得失置之度外,就能心平气和,精神肉体完全放松,只有如此,才能希望有好成绩……对付你的精神要像对付你的手指一样,时时刻刻注意放松……这个心理卫生的功夫对你比练琴更重要,因为练琴的成绩以心理的状态为基础,为主要条件!……多想想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舒泰,工作反而顺利!……”
傅聪作为一代钢琴大师、一位具有杰出成就的艺术家,他的修养、风度和沉稳气质就是这样的家庭教育中熏陶和孕育出来的。
对待孩子平等真诚
01. 建立平等信任关系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的自我完善、修行之路。换言之,陪伴孩子成长,其实也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作为家长,我们也难免有犯错、做得不足的时候,所以,与孩子真诚、平等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拉近家长与孩子的距离,易引起共鸣的极好方式和渠道。
傅雷在一封家书中写到:“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与热爱呢!”
只有真正将自己放在平等位置上,放下家长制高高在上的作风,才能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才能坦露自己的心路历程,孩子也会敞开心扉与家长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家长与孩子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朋友,家长的引导与教育更有效。
02.以身作则做表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根深蒂固的。
傅雷给傅聪的信中写到:“我译的服尔德到昨晚终算完成,寄到北京去。从初译以后,到寄出为止,已改过六道,仍嫌不够古雅,十八世纪风格传达不出。”
寥寥数言,尽显傅雷先生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学作风。而傅雷对儿子的严格要求正是由对自身严格要求一以贯之而来的。
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唤醒幼小的种子,用自己的行动来慢慢影响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真正的教育更应该是一代人成就一代人,一种精神的传递,对孩子进行托举,让他掌握让自己幸福的并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帮助孩子树立目标和志向
家长帮助孩子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就像大海航行中的有了指路明灯,坚持不懈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进,不断精进,才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01.先成人后成才
在1960年12月31日的家书中,傅雷写到:“亲爱的孩子,你并非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但你很少向人表达谢意。朋友对我们的帮助、照应与爱护,不必一定要报以物质,而往往只需写几封亲切的信,使他们快乐,觉得人生充满温暖。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以没有时间为推搪而不声不响呢?……沉默很容易招人误会,以为我们冷漠忘恩,你很懂这些做人之道,但却永远不能以此来改掉懒惰的习惯。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不能受道德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在傅聪留学的第一年,傅雷在信中谈到:“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进观天的危险。….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
0.2立志高远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
傅雷时刻不忘引导儿子树立远大志向,为祖国的音乐事业做贡献,他在信中写到:“……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是多方面的,并不限于在国外为祖国争光,也不限于用音乐去安慰人家---虽然这是你最主要的任务。我们的艺术家还需要把自己当感想、心得,时时刻刻传达给别人,让别人去作为参考的或批判的资料。你的将来不光是一个演奏家,同时必须兼做教育家;所以,你的思想,你的理智,更需要训练,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来播的种子,必有一旦在你身上开花结果---我指的是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03. 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
非淡泊以明志,非宁静以致远。
只有拥有淡泊洒脱的胸怀,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行得更远,走得更稳。
傅雷在信中写到:“我一再提议你起森林或郊外散步,去博物馆欣赏名作……多和大自然与造型艺术接触,无形中能使人恬静旷达,维持精神与心理的健康。在众生万物前面不自居为“万物之灵”,方能祛除我们的狂妄,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欣赏前人的遗迹,看到人类伟大的创造,才能不使自己被眼前的局势弄得悲观,从而鞭策自己,竭尽所能的在尘世留下些少成绩……”
读《傅雷家书》给我们的启示:做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持续用心的陪伴、与孩子建立真诚平等的关系、帮助孩子树立目标和志向,引导孩子活得健康快乐,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和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有机会成为所能做到的最出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