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酒与厨艺
史料典籍中有关杜康发现酒的过程记载地非常详细。
善于耕作的黄帝在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的帮助下,开始在自己的部落大规模耕种粮食。由于黄帝占领的土地肥沃,加之风调雨顺,粮食很快就堆积如山。于是当时黄帝的”后勤部长“杜康就把粮食堆在山洞里。
哪知道时间一场,潮湿的山洞让粮食都发了霉。于是杜康又赶紧将粮食搬到了干枯的树洞里。哪知道树洞里的粮食经过日晒雨淋之后慢慢地发酵了。从树洞里流出的“浑水“把山羊兔子这些野兽都醉倒了。
杜康发现了这种“浑水“的奇特之处,于是带着半罐“浑水“献给了黄帝。黄帝尝了之后觉得这种水是有益的”元水“,于是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起个名字,由此“酒”便正式出现在人类的记载之中。
黄帝觉得酒“有益”大概是出于一种直觉。千百年来人们在“酒有益”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深,发现了酒非常多的妙用之处。
在中国家庭的厨房里,白酒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精于饮食之道的中国人将白酒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
做菜的时候如果醋放多了,有些人会选择放点糖做成酸甜口,有些人则喜欢放点碱性的小苏打来中和酸味,也有人喜欢往菜里倒点白酒,同样可减轻酸味。白酒就像一个轻易不出手的隐士,在厨房里扮演着力挽狂澜的角色。如果你不小心将肉腌制的太咸,只需将肉洗净,放在白酒中浸泡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有效地去掉鱼身上的盐分。如果你手里的咸菜太咸,同样可以用掺有白酒的水浸泡去咸。
白酒这位隐士对于烹鱼颇有心得。当你买回一尾鲜鱼来不及烹制的时候,只需要在活鲜鱼嘴里倒一点白酒,这样鱼肉的鲜味能保存三五天。如果你想给冰箱里的冻鱼快速解冻,则可以在鱼身上均匀地抹上白酒再放回冰箱里,用不了多长时间鱼就解冻了。
当你杀鱼的时候不小心把胆弄破了,可以立马在胆汁处抹一点白酒,然后用冷水冲洗,这时候你会惊奇地发现苦味都消失了。
白酒在去除异味方面是一把好手。比如烧鱼的时候用白酒腌制一下可去掉泥腥味。手上有了鱼腥味时,可以在手里倒上一些白酒搓洗,也可以去掉腥味。深谙厨道的家庭主妇们都知道,烧制腥膻味较大的牛羊肉时加点白酒,除了可以去掉膻味,还可以使肉质更容易软烂。
白酒去腥的功效路人皆知,解腻的特效就鲜为人知了。
在烹调脂肪较多的肉类或鱼时,如果加些白酒一起烹制,就能使菜肴味道鲜美而不油腻。看到这里就有个疑问了,既然白酒如此神奇,那么为何不干脆用白酒来代替料酒呢?
料酒中的酒精浓度一般在13%vol左右。料酒含有氨基酸21种,其中4种是未知氨基酸,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氨基酸总量达8000mg/L~10000mg/L。料酒中的低浓度酒精成分能与肉表面的腥味物质三甲氨一起挥发掉,同时还不会破坏肉中的蛋白质和脂类。
白酒与料酒恰恰相反,它远高于料酒的酒精浓度会破坏肉类中的蛋白质和脂类。这样就使得在烹调脂肪较多的肉类或鱼时,加些白酒一起烹制能起到解油腻的效果。
另外白酒中能起到提味作用的氨基酸含量比料酒低。所以白酒在厨房里的作用虽然多,但是却没有办法完全替代料酒。
2、白酒与医生
如果说白酒在厨房里像一位力挽狂澜的隐士,那么在医界他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泰斗。
数千年以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酒与各种中药相配制,制成了各种各样功效的药酒,比如十全大补酒、当归酒、木瓜酒、参茸酒等等。中医认为酒其性温,具有舒筋活血,通脉解毒,温中散寒,兴奋提神,宣导药势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酒是良好的溶剂,能将药物中的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溶出,使其更好地发挥药材的治疗作用。
古人对于用酒治病极为推崇,这一点从汉字“医”的繁体字“醫”就能管中窥豹。“醫”下面是一个“酉”字,“酉”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是酒器,后来也被引申指酒,所以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医源于酒”的说法。
马王堆汉墓中曾出土了现存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这本方书中用到酒的药方就有35个,其中至少有5方可认为是酒剂配方。这些以酒入药的配方大多是用以治疗蛇伤、疸、疥癣等疾病,算是开创了酒与药结合治病的先例。
中国的药酒历史悠久,关于药酒制作工艺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东汉时期,张仲景著述的中医经典古籍《金匾要略》中论述了药酒的制备方法,书中记载的一些汤剂,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栝蒌薤白白酒汤中用到的水煮药法,则为后来出现的热浸法奠定了基础。唐朝时期,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古代药酒的浸渍时间及食用方法。
中医理论一直认为药酒的用处颇多,除了常见的补气益血、温肾壮阳、滋阴填精等,还可以通经活络、祛寒止痛等等。既然药酒有如此多的功效,自然喜欢进补的国人会跃跃欲试,或者来源于医书,或者他人推荐的方子,家中自制的药酒也算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有经验的医师会告诉你,自配药酒并不是简单的将药材放到白酒中泡制即可,这其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颇多。
比如通常药材与酒的比例会控制在一比十为最佳。如果酒多药少,则药物浓度偏低,药效就要打折扣;酒少药多,药物浓度过高,不符合药酒“缓补”的特性。泡制药酒的容器最好最好选用玻璃或陶瓷材质,不宜选择塑料制品、金属容器等,以免金属中释放出有毒物质或产生毒性化学反应。
此外药酒泡制方式、泡制时间,存储方式,饮用次数和禁忌都有颇多讲究。
自制药酒的方式一般来说分为冷浸和热浸两种方法。冷浸是将配好的药材切成碎片或粗粒,装入纱布袋置于瓶内,然后加入适量的酒密封浸泡。热浸则是将装入纱布袋的药材与酒置入容器,隔水炖煮加热后再密封浸泡。多了一道炖煮的工序会更容易浸出药物有效成分,并且缩短浸泡时间。
自制的药酒浸泡时间一般在1个月左右,只要放到干燥通风处密闭保存,可以储存3到5年之久。值得注意的是,泡制药酒和酿造白酒不同,白酒是酿得越久越醇,但是自泡药酒因密封性和工序问题,若储藏时间过长,反而会让药酒的效力挥发。
最后我们再来聊一聊药酒中“酒”的问题。“药酒”一词,酒就占了一半,因此基酒的合理选择尤为重要。
说到药酒的基酒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白酒。酒的种类很多,有清酒、黄酒、白酒、米酒、醇酒、水酒等,因白酒是蒸馏酒,具有散寒邪、助药力、通血脉之功,故药酒多用度数不同的白酒制作。白酒适合作为祛风散寒、风湿痹痛、妇科保健、养生抗衰、补气养血、滋阴填精、补肾壮阳等药食同源类药酒的基酒。自制药酒除了要符合中医理论的,同时也要与用途、功效和适用人群结合考虑。
比如不善饮酒的人也可选用低度黄酒作基酒,滋补保健药酒和美容药酒的基酒多选用果酒中的葡萄酒,甚至啤酒也可作为特色保健啤酒的基酒,如柑橘啤酒、刺五加啤酒等等。
白酒在医药界一直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和作用。相传华佗在给一个醉汉治疗外伤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他是没有痛感的,于是就从中得到了启发,研制出了举世闻名的“麻沸散”。
白酒不仅可以用于“内服”,也可以作为“外用”。
比如如果不慎将脚扭伤后,如果手边没有跌打酒的话,也可以用温热的白酒涂于伤处轻揉,就能起到舒筋活血,消除疼痛的作用。如果手脚摩擦起泡了,临睡前把白酒涂于起泡处,次日早上泡就神奇地消失了。
3、白酒与生活
白酒就像一位面冷心热的长辈,时而力挽狂澜的帮助你,时而无微不至的照顾你。
生活中很多小地方都能感受到白酒这位长辈的温暖照顾。
不会收纳储藏了,白酒来帮你。如果你要出远门的时候,在酱油瓶内加一点酒,可以防止酱油变味和发霉。在醋瓶子里加一些白酒和盐,可以让醋味更加香醇,且不易变质。如果厨房里还有一些豆子,也可以把豆子装入容器中,喷上一些白酒,盖严之后就可以防止生虫。
不会厨艺了,白酒来帮你。炒鸡蛋时加一点酒,炒出来的鸡蛋松软味香。干笋发好以后,可以用少量的酒揉搓,这样干笋吃起来清香脆嫩。在油炸好的花生米上面趁热洒少许白酒,这样可以保持花生酥脆,哪怕放上几天都不回潮。
白酒就像是一位贴心的长辈,照顾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会告诉你新胶鞋在穿之前倒上一点酒,可以可减少脚汗,防止脚臭味。如果手边没有驱蚊的东西,可以在衣边涂些白酒,可以达到驱蚊的效果。再比如锅底有锅巴不易洗刷时,可倒入少许白酒少量水混合,五分钟后就会很容易地刷洗干净。
曾听一位农业专家提到,用1∶1的比例将白酒和温水兑好,然后将皮较厚、发芽率低的瓜果和豆类种子放进去浸泡10到20分钟,捞出后就可直接播种。用这种方法浸过的种子不仅出苗又快又齐,而且还能起到杀菌消毒作用,苗期病害很少。
白酒之所以能在生活中充当无所不能的多面手角色,和酒精分子的特性有着重要关系。酒精分子有着很大的渗透力,它能够穿过细菌表面的膜,打入细菌内部,使构成细菌生命基础的蛋白质凝固,将细菌杀死,所以白酒能帮助我们保持食物的新鲜,同时也能预防食物中细菌的滋生。
白酒中的主要成分含有酒精,所以它也具有了易挥发的特性,我们经常听说用白酒擦拭身体能退烧就是这个原理。用酒精含量25%~50%的白酒,轻轻擦拭高烧患者的颈部、胸部、腋下、四肢和手脚心,不仅能够刺激高烧患者的皮肤,使血管扩张,增加皮肤的散热能力,同时还因为其具有挥发性,可以吸收并带走大量热量,使患者体温下降、达到症状缓解。
在杜康发明酒之后,数不尽的饮者以酒为媒,创造出了无数的佳篇美句,诸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皆为千古传唱。
在这些佳篇美句的背后,中国人将酒的特性研究到了极致,为我们生活方方面面服务。
除了宴饮,白酒还能干什么?
实在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