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国西南版图上,澎湃的怒江自北向南,切割出西南地区险峻的高山峡谷。在这些景色秀美的高山峡谷中,坐落着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从2015年开始,一场脱贫攻坚战在怒江贫困地区全面展开。我们的记者在这里一个叫沙瓦的怒族村庄里住了四年,记录下这个小村寨的变化。
在怒江大峡谷海拔2000米的碧罗雪山深处,沙瓦自然村坐落于半山腰。目前村里登记在册的共有60户人家,但常住户103人,因为下山道路不便,村里大部分人陆续搬离这里。村民们世世代代以耕种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一直戴着贫困村的帽子。
交通困境——冰箱维修师傅:爬沙瓦的山,我都害怕
坡罗是沙瓦自然村的能干人,夫妻俩带着三个孩子经营着村里唯一一间小卖部,因此生活条件在村里也相对好一些。
让坡罗一直感到很自豪的是,自打村里1998年通电后,家里便添置了一台城里人家才有的电冰箱,但近段时间他有些烦,心爱的电冰箱竟然坏了。
村民 坡罗: 我家冰箱坏了,我们这儿不通公路,背下去修太困难了,想请你上山来修一下冰箱。
维修师傅:爬你们沙瓦的山,我都害怕。
坡罗打电话,希望请会修冰箱的师傅来家看看,但几通电话下来,一听是沙瓦自然村便没有师傅愿意上门,修冰箱对于居住在沙瓦自然村的人而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坡罗妻子阿娜加(怒语):修冰箱需要多少钱?搬运费加上修理费,可能比买一台新的还贵。
因为交通不便,这些年沙瓦自然村村民出入大山一直都靠人背马驮。因为山路陡峭,马背上也难以固定冰箱。为了节约下山费用,坡罗决定自己一个人把冰箱背下山维修。
这是沙瓦自然村通往外界的唯一的路,山路延绵6公里,之前是土路,遇到下雨下雪村民几乎无法出行,直到2012年福贡县政府给沙瓦自然村解决了水泥,在全村的共同努力下才得以修成现在这条陡峭的水泥山道。虽然出门不再受制于天气,但坡罗背着冰箱走走停停也用了6个多小时,这比他平时下山多花了近两倍时间。
背着冰箱结束6公里山路的坡罗来到了山脚下219国道边,这是一条省道,在这里他需要带着冰箱继续搭乘半个小时左右的三轮摩托,才能抵达匹河怒族乡距离他最近的冰箱维修点。
从山上下来一次不容易,坡罗决定再搭乘4个多小时的汽车前往80多公里外的六库镇,看望正在镇上读大专的两个女儿。
“去昆明也必须要去考,认真对待”
因为路途遥远,两个女儿住校,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孩子们往往一个学期才回一次家。
坡罗:阿艳,过来。阿霞呢?
坡罗大女儿 罗艳: 在上计算机课。
坡罗:给你们俩买了点水果,一人吃一点,分着吃。
坡罗:你们现在最主要的是学习,第二是要吃饱,不能浪费。你们把学习搞好,我们就很高兴。
罗艳:我们家玉米地锄过草了吗?
坡罗:第一遍已经锄完了。
罗艳:水田呢?
坡罗:秧苗已经插好了。
罗艳:我们这届三校生开始改革了,三校生的操作课需要去昆明考试。
坡罗:去昆明怎么了?就算去北京也要考!必须要去考,认真对待。
罗霞罗燕两姐妹,能从沙瓦自然村来到六库镇读书,这有赖于当地14年教育免费的政策,所以她们比同村的很多人更为幸运,但是比六库更远的地方姐妹俩都没有去过。
“等放假了,我们牵着毛驴去接你”
2016年,中央到地方的130多家单位中抽调了一批工作作风扎实的精干力量,由他们牵头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全境召集了5000多名干部职工驻村入户,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陆续全县57个贫困村都入驻了驻村扶贫工作队。沙瓦自然村在2016年2月,迎来了他们村第一支扶贫队。
孩子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怒江军分区驻村扶贫队员 朱云: 好,鼓掌。上一课学得很好,这一课我们再学一首古诗。我念一遍你们跟着念一遍。
朱云曾经是怒江军分区一名参谋,2017年成为扶贫队员,这次他来沙瓦自然村驻扎至少半年。由于道路艰难,村里没有幼儿园,刚一进驻朱云便主动担任起了孩子们的临时老师。
扶贫队的到来,让4岁的腊八人生第一次接触到了诗词,这也是从未走出过沙瓦自然村的他第一次看见外面的人。在扶贫队到来之前,沙瓦自然村学龄前儿童每日散落村中,像腊八一样稍微大一点便会被大人带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这天腊八的姐姐雪雪要去匹河乡上小学,爸爸柒益生和朱云要一起把孩子送到学校。
阿四妹:小雪,今天起你就上学了。好好上学,听老师的话;布置的作业按时完成,别贪玩。睡觉时间不能到处乱跑,要自己梳头,等放假了,我们牵着毛驴去接你。
朱云:大哥,我听说小雪要开学了。刚好我今天下山,我跟你们一起送她下去。小雪,激动吗?
漆益生:腊八,我们要去送姐姐上学了,快来。
连续上十天课 再连续放四天假——减轻往返不便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沙瓦自然村的学龄儿童都会带着换洗衣物和学习资料,花费四个多小时跟随父母徒步走完这条延绵6公里的唯一一条出村道,抵达山脚下的219国道后,再搭乘20分钟的三轮车前往匹河乡就读小学。
这所小学就读的是周边十里八村的孩子,大多数村落都在交通不便的山腰上,因此这所小学的住校生活时间表做了调整,孩子们一般去一次学校连续上十天课,再连续放四天假。这样能减轻一点家长和孩子往返的不便。
“没有公路,生病只能熬着”
夜里九点,沙瓦自然村唯一的赤脚医生阿邓言被村民和建华请到家里,给自己生病的妻子恰四言输液。
阿邓言:以前这么疼过吗?
恰四言:有过,但是没有这么疼。
阿邓言:背疼吗?
恰四言:不疼。
阿邓言:实在不行我们去福贡医院吧!
和建华:没有公路,生病也只能这样熬着!如果明天早上还这样,需要大家帮忙抬下去。
坡罗:你再忍忍,实在不行我们就抬你下山。
因为天黑路陡,抬病人下山太危险,大家决定第二天再送恰四言去山下的卫生院。第二日恰四言觉得疼痛缓解,便不再提及下山看病。对于村里的中青年小病小痛扛扛也就过去了,一旦老人突发疾病则异常危险。
就医路:青壮年抬着病人两班倒下山1 小时 搭乘3 小时汽车
我们拍摄期间遇到了小二哥66岁的母亲一大早就表示腹痛难耐,因为病人急需救治,村里所有的青壮年便一起把病人往山下抬,大家扛着病人两班倒,即便一刻不停下山也花了一个多小时,之后还要继续搭乘三个多小时的汽车,病人才能被送到福贡县人民医院。
还好只是肾结石,小二哥的妈妈入住医院10天后康复,又在村里年轻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回家。因为这条下山路,像沙瓦自然村这样边远贫困地区,村民们看医问药是大事,也是难事。虽然县医院也会不定期派扶贫医疗分队到村里为大家义诊,但对于突发疾病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在怒江主要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下,沙瓦自然村到底会迎来怎样的扶贫方案呢?
决定修路——“想要一条公路,如果梦想成真,我死而无憾!”
扶贫队进驻沙瓦自然村后,朱云开始帮助村民一起清理和修缮,这条将沙瓦自然村与外界联通的唯一一条山路。
朱云:你们平常这种,全村人集体出来修路,一年要修多少次?
阿邓言:雨季多的那年可能是3次,雨季不多的话是2次。我们这个村子的人都很爱路,还想要一条公路。这个梦想如果成真,我死了也无憾了,死而无憾!
朱云:死而无憾!
阿邓言:是的。
阿邓言:但这个梦想,我这一代不实现的话,我也是有点遗憾。
能把这条路修好,阿邓言说这是他和村民们最大的愿望。
“路通了,一定能脱贫”
2017年5月,福贡县扶贫队李陶副书记来沙瓦自然村的当晚,便直接去了全村最具威望的赤脚医生阿邓言家,他想要全方位了解村民的想法和村里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给沙瓦自然村制订脱贫方案。
阿邓言:我们这个地方,脱贫,关键在修路的事情上。老百姓很艰苦,下山爬山很累,很多产业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这条路。老百姓的诉求都是一致的。
福贡县扶贫总队长 李陶: 就是修路?
阿邓言:是的。就是修路,想通路。
李陶:如果这条路确实我们修了,我们的老百姓就一定能脱贫吗?
阿邓言:一定能脱贫。
李陶:你有这个信心吗?
阿邓言:我有这个信心,我有这个把握。
阿邓言希望,政府能帮他们村修一条可以通车的路,只要路通了,沙瓦自然村的村民有能力富起来。
虽然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但相对这附近的贫困村而言,沙瓦自然村已经属于自然条件优渥的村庄了,村里有一片难得的水田83亩,能够种植红米。
村里除了种水稻外,还有1130亩旱地能够种植玉米、苦荞等粮食作物。虽然全村的耕地总面积不大,但苦于交通不便,这些粮食作物成为难能可贵的生活资源,能保障村里各家的基本生存问题。
一个月后,坡罗的冰箱修好了,他和弟弟俩又用一天时间将冰箱背回了家。
坡罗:我们老百姓最困难最缺的就是这条公路,我家冰箱坏了背去匹河乡里修,我一个人背,休息了10次才背到指挥田。我脊背都背烂了,现在还在疼。我们沙瓦自然村如果这条公路修通了以后,我心里面觉得是可以脱贫的。
外出打过工两个月便回了家 尝试原始方法养土鸡创业
在沙瓦自然村但凡家里有个壮劳力,除了务农之外,多少还会发展一个其它产业为家庭创收。
33岁的李建华是为数不多留在村里的壮劳力,年轻时他也跟随同龄人外出打过工,但两个月不到他便回了家,他很明确城里的打工生活不适宜他,虽然沙瓦自然村的条件不如城里便捷,但他喜欢村里的生活节奏和自然环境。回村后李建华一直没能娶上媳妇,一来沙瓦自然村人少,没有正值适婚年龄的女青年,二来交通不便,村里又穷,外村女孩多不愿意嫁入沙瓦自然村。从城里回村后,2011年李建华便开始尝试在大山深处采用原始方法养土鸡创业。
在山林间用原始散养的方式将鸡养到八个月后,卖鸡便成为一件难事。因为没有路,李建华一次只能用扁担挑20只鸡下山售卖。从养鸡的山间一步步走到219国道,就算李建华正值壮年,最快也要四个半小时,之后他还需要搭乘三轮车或汽车才能抵达市集进行售卖。
李建华:我都是背到福贡、匹河。
李建华:我们这个鸡是纯土鸡,自己的母鸡孵蛋,玉米喂出来的鸡。
李建华:一年才能销售。
李建华:我自己目前养了100多只鸡。
李建华:一次最多能背20只鸡。如果卖不出去,还需要背上来。我一直在克服这条路的困难,背上背下。
搬迁还是修路?调研之后再做决定
李建华认为,只要有了可以通车的路,他的走地鸡便有了出路,规模也可以壮大起来。
福贡县扶贫总队长 李陶: 我们从国道219线到沙瓦自然村,这条路我们行走的时间,是两个半小时,村民行走的时间比我们稍快一点,但也是在两个小时左右,生活确实特别不方便。老百姓主要反映的就是路的问题,就是想着要修路。
原福贡县委书记 李金儒: 路的问题关系到是搬迁,还是修路就地脱贫的问题,我们的决定要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展开。
沙瓦自然村到底适宜搬迁?还是能如村民所愿修路?县委书记认为应该在科学调研之后再做决定。
沙瓦自然村为怒族所在地,村民们至今依旧居住在怒族独有的这种下部架空的杆栏式建筑中。虽然房屋破旧,但意外保留下了比较完好的怒族木楞屋建筑样式群落。
怒江州委书记 纳云德: 这棵核桃树有多少年了?
阿邓言:可能有几百年了吧。
纳云德:养猪、养鸡的多吗?
阿邓言:猪和鸡是家家户户都有的。
纳云德:这个村看着很漂亮。我们的想法和愿望是,要动员你们搬到城里面。
阿邓言:我们这里资源丰富,有很多水田。
时任福贡县县长 夏斯付:沙瓦村原来我们也考虑搬迁,但我们在进村入户,进行充分的沟通以后,沙瓦村有它独特的一些自然环境,耕地比较多,自然风光比较好,通过修这条路,能够发展旅游产业。
纳云德:如果修了路,你们村里面怎么保护得更好,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
阿邓言:村规民约都定好了,公路上下500米以内,一棵树都不准砍。我承诺,保护生态这个责任,我们担起来。
纳云德:我已经明白你的意思。总书记对我们怒江脱贫攻坚一直挂在心上,脱贫攻坚这个事情,一个硬任务,一个硬指标。县里面这个考虑是对的,沙瓦村是一个适宜人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发展旅游的好地方。同时州里面提出来,要加快启动推动我们怒江花谷生态建设,有没有信心把这个生态保护得更好?
阿邓言:有信心!
夏斯付:沙瓦村完全有通过发展脱贫的条件,所以我们有信心和决心,把这条路给它修好。
原始的怒族生活样态:民俗旅游业难能可贵的软实力
因为交通闭塞,沙瓦自然村与外界联系较少,因此也更好的保存着最原始的怒族生活样态,再加上观赏峡谷的独特地理位置,这在旅游局眼中是发展民俗旅游业难能可贵的软实力。
福贡县文旅局局长 王毕: 从半山腰看怒江,能看到这么蜿蜒,这么长距离的点很少,但沙瓦刚好在一个平台上,直视过去,他的视线所及范围应该是最长的。
怒江州正在规划实施全域旅游项目,他们认为沙瓦自然村具备未来发展旅游的先决条件。
交通部门专门上山实地勘测地形,对沙瓦自然村是否具备修路的可行性加以论证。
“我们这里的人很勤劳,不懒”
即便旅游业能为沙瓦自然村带来收益,这也是几年后的事情。面对目前的贫困现状,扶贫队试图因地制宜的个性化帮扶他们。驻村干部朱云看李建华对大山里散养走地鸡很钻研,他专门请农业局扶贫队员将县养鸡大户带到山上李建华家,给他讲科学养鸡的方法,希望李建华能扩大思路,壮大鸡舍规模,但第一次的接触下来,倔强的李建华比较抵触。
朱云:建华,你坚持你的传统养殖方法,不打疫苗,用母鸡来孵化,不是说你的想法不好,你只能满足你自己的小打小闹。你要脱贫,带动全村人致富,我想你这种传统养殖方法可能就不行。
李泉寿:下一次我们希望你们搞规模化养殖,要把我们土鸡繁殖起来。
朱云:我们作为一个年轻人,要大胆地出去看看,外面的人是怎么养殖的。
李泉寿:希望你们来(我的鸡场)学。
坡罗:我是想学技术。
阿邓言:我们不怕苦,也不怕累,我们这块地,是我们的存折,我们的养老金也是这块地,我很有把握地说,我们住在这里能发展起来的说法,就是我们这里的人很勤劳,不懒。想依靠政府维持生活的人不多,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
决定了,修路!
在驻村扶贫队不断走进沙瓦自然村各家各户的同时,县政府对沙瓦自然村扶贫是否能够修路这一问题,也同时有了决定。
广播:村民们请注意,吃完晚饭后大家到集体厨房集合,有重要事情要宣布,请大家务必按时参加。
时任福贡县副书记 李辉: 我们工作组认为,脱贫攻坚不能等。在沙瓦这里具备就地脱贫的条件,一方水土能够养活一方人。
李金儒:我们长远来说,要把乡村旅游这篇文章做好,这里做乡村旅游,我觉得有条件。
李金儒:县委政府就决定,挖这条(通组)路了。
路通了——生活 充满希望
得知政府要给沙瓦自然村和邻村共同修建一条通车的公路,爱好养鸡的李建华决定下山取经,争取能扩大养殖规模,为脱贫致富找出路。
李建华约着村里的能人坡罗来到山下的养殖场。他就是想来看看,农业局所说的科学养殖和自己传统养鸡到底有什么不同。
李泉寿:欢迎你们来我们腊竹底村。先看看(鸡场),养殖这一块发展起来,对未来增加收入还是有帮助的。
李泉寿:像这台孵化器,跟你的母鸡孵蛋产量是不一样的,出壳率高,一箱就可以孵一千多枚。
看到这一柜子同时被孵化出来活蹦乱跳的小鸡仔,李建华第一次开始动摇自己原始的养殖方式。
时任匹河乡副书记段黎华 宣读承诺书:沙瓦自然村一直希望有一条自己的致富路、脱贫路。这是沙瓦几代人的所盼、所期,我们全村人民一定会团结一致,全自然村的村民郑重承诺,无论开挖公路经过谁家的地,我们都自愿无条件让出土地,沿线影响到谁家的庄稼和经济林果等农作物,均不要补偿和赔偿。请上级党委政府尽快帮助解决开挖公路为盼。
村民每天围观:水泥公路开工 养鸡合作社开建
2017年9月18日,这条沙瓦自然村祖祖辈辈盼着的通村公路终于动工了。
原福贡县委书记 李金儒: 乡亲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共同见证我们沙瓦自然村通村公路建设。沙瓦自然村的老百姓,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国家对我们深度贫困地区的各项政策,在我们福贡落地生根,让习总书记对我们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些要求,在我们福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李金儒:我宣布,福贡县匹河乡沙瓦自然村农村公路开工!
2017年9月开挖,在原本宽一米的崎岖小路边,另行修建了一条宽6米,全长23公里的水泥公路。与这条公路同时动工的还有村里的养鸡合作社。
李建华:用遮阴网来围是我从李老板那学来的。
朱云:建华,我觉得你们这里养鸡的事,应该大家集中起来一起养。我觉得有必要成立一个合作社,然后带着大家一起干。
李建华:对对,所以我想带着大家一起致富。
朱云:嗯。大家都愿意吗?
李建华:大家都愿意干起来。
2018年9月,沙瓦通村公路已经修到了沙瓦自然村村口,在工程的最后冲刺阶段每天都有沙瓦自然村的村民进行围观。
共同庆祝!路通了
广播:沙瓦自然村的父老乡亲们,请注意,我们村的路已经挖到终点了,大家九点到核桃树下集合,共同庆祝路修通了,通知完毕。
李陶:我们沙瓦人祖祖辈辈盼望的这条路,终于修通了!
李陶:只要到过沙瓦的人都会发现,作为在峡谷深处的一个怒族村寨,非常非常地漂亮。这是自然赋予我们沙瓦人的,这样美丽的地方,我们可以很好地把它作为旅游产业发展,让旅游成为大家赚钱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
公路通车的当晚,沙瓦自然村燃起了篝火,全村都盛装出席,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路刚一通,村里便迎来了贵客。
园林专家 黄生贵: 那我们刚才听阿大哥一些想法,就说这个路也修好了,我们沙瓦也想做一个新的探索。
李建华:比如养鸡和猕猴桃,还有我的草果产业。
坡罗:其实我们这里最适合开农家乐。
路通了,孩子们每周上学再也不用花费两三个小时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艰难攀爬了。
路通了,6岁的腊八第一次到了北京首都,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诗词大会节目,诗词也帮助他和外面的世界搭建了一条更宽的路。
路通了,坡罗贷款买了一辆拖拉机给山脚下的工地忙运输,家里的收入也比之前翻了倍。
路通了,李建华的鸡舍迎来了大客户,现在的他更忙了。
日前,怒江州将修通公路的沙瓦自然村与临近的老姆登景区整体开发为“怒江大峡谷观景第一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