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骨灰级的美食都藏在城市的犄角旮旯里。烙饼,即属于此类美食。烙饼可以说是咱们北方人的家常便饭。烙饼的技术虽然没有多少含金量,但是做好吃也不太容易。
我有一位喜欢吃饼的朋友,基本上把当地的烙饼吃遍了,哪里的烙饼好吃,他心里一清二楚。一次,我们一块儿吃饭的时候,他买了一包咸驴肉和二斤油酥饼。悄悄地说,不是我跟你吹,咱们赵县的烙饼摊点我都遍了,再没有比这家的饼好吃的了,我特意跑到那里买的饼,你尝尝就知道了,饭摊儿在刘家庄村口儿,是个没有店名儿的饭摊,摆摊的是杨家郭村的两口子。这个饭摊儿除了烙饼,中午还卖包子,大葱猪肉的、三鲜的和素的都有。实话实说,这些食物比大饭店好吃了不知多少倍。
作为家常面食的烙饼,家家户户会做,而且花样也不少,有发面饼、烫面饼、葱花饼、馅饼等等。巧妇烙出的饼面软层多,吃到嘴里咸香可口,抗饥解饿。在过去日子不富裕的时候,想吃顿烙饼也很难,一般家庭只有逢年过节才吃得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烙饼已经不再是稀罕物,仅赵县城内,就有许多家专门经营烙饼的饮食摊点
十几年前,石塔村城隍庙节有个叫二眼子的烙的油酥饼特别好吃,油大起层,香软可口。与旁边的羊杂汤搭配着卖,来这里吃早餐的多是上班一族。沿城隍庙北行穿过马道街,会看到一个十字路口,饭摊儿搭着一个很破的棚子,只遮阴不挡雨那种。烙饼的是个胖老头,他家的饼使猪油烙,入口特别香,嘴馋的人更喜欢吃。胖老头面前是一口直径近一米的铁饼铛,端坐在用铁皮桶改制的炉子上,炉膛里的果木劈柴噼里啪啦烧着,胖老头手握一根光滑的木棍将滋滋冒油的大饼七挑八翻,金灿灿的大饼就出锅了,接着手起刀落,二斤多的大饼旋即被切成数块扇形,送到食客面前。话说,这两个烙饼高手都先后过世了,那种油酥饼的味道成了绝唱。
朋友说的这家没有名字的饭摊儿,坐落在永通路与升华街十字路口,占据东南角,是县医院近邻。买饼的是城东南杨家郭村的一个中年人。他家早晨炸油条,中午烙饼蒸包子,每到中午,买他家烙饼和包子的需要排队。这年头,为买吃的排队的情景已经很少见了。赵县的地球人都知道,杨家郭人干饮食的人特别多,炸油条、烙饼最在行,在赵县有“油条专业村”雅称,在县城闯出名气的“冯记大饼”女掌柜“快手刘”是杨家郭村的,永安路上开王伟小吃店的两口子也是杨家郭村的,他们的经营套路一样,早晨炸油条,中午卖烙饼或蒸包子。
杨家郭人的烙饼,结合赵州人口感特点,吸收全国各地烙饼起层多、层次分明的优点,将其硬面饼改造为软面饼。烙出来的油酥饼特点是,色泽金黄、外焦里嫩、层次分明、口感劲道,即使放凉后也不发硬
饼卷肉
杨家郭烙饼好吃的关键在于和面。他们称这种饼叫软面饼,面与水的比例几乎为1:0.8,高手几乎达到了面、水一比一的比例,再者水温也很关键,要根据四季变化掌握饧面时间。我在饭摊儿看到一大盆活好的面,细软的面,用筷子就能搅动,而案板上有一层厚厚的面粉,用手捧到案板上,软软的湿面团就像一团水泡泡,一推便晃动。
饭摊儿的中年大厨,糅好面之后擀成长条刷油,层层折叠,再擀饼成型,他说,擀饼过程也决定起层多少。过去烙饼都是用铸铁饼铛烧劈柴,这里用的是直径50公分的电饼铛。饼坯放入电饼铛后,要不断刷油,烙熟的饼呈球状,稍倾又复原。
大厨一边烙饼一边说,烙饼必须使用熟油,不然就有生油味,口感发涩。刚出锅的油酥饼趁热吃更适口更香,最好趁热卷些熏猪头、咸驴肉来吃,敢跟河北名吃威县饼卷肉挣高低。
如今,赵县人出来吃饭一听是杨家郭人开的店铺,格外放心。
,